明代是一个冷热兵器混合使用的时代,其中常

引言

明代是一个冷热兵器混合使用的时代,其中常见的武器种类有哪些?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明代水军士兵平时若不能操演熟练武器,临期益难措手,必然容易误事。

《南京都察院志》载:“仿先任总兵官戚继光镇浙御倭之器,造刀、枪、镋钯、筅乂、藤牌,候造完给军操演,而火器更为水军长技,惟鸟铳寻常制备给操,此外如佛狼机、百子铳、三眼铳、九龙枪、标枪及火砖、火药、喷筒等项皆先年试有成效者,亦应照式随数制造分给操军。”务令平时预习演放精熟,庶不临阵周章。

冷兵器习练

明代水军使用冷兵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水陆所通用者,一类为“陆所不用,只可用于水者”。水陆通用者为长枪、腰刀、藤牌、弓矢、蒺藜、镋钯、狼筅。只用于水者为钩镰、撩钩、小镖、犁头镖。长枪,枪杆以稠木或合木制成,东南竹木亦可。制作要“后手粗可盈把,从根起渐渐细”。

枪头不可超过四两。练习长枪需要“先单使,观其手法、步法、身法、进退法。令二人对使,去其枪刃,彼此交锋。复以二十步内,立木把一面,高五尺阔八寸,上分目、喉、心、腰、足五孔,各安一寸木球在内,每一人执枪,二十步外听擂鼓擎枪作势,飞身向前戳去,孔内圆木球悬于枪尖上,如此遍五孔而止,若能连戳,方为精熟”。

藤牌以如指老藤为骨,藤蔑缠连,中心向外突出。内以藤为上下二环,以容手肱执持。练习藤牌:“令自舞,试其遮蔽活动之法,务要藏身不见及身,虽藏蔽而目犹向外,视敌又能管得脚下为妙”。藤牌多与腰刀配合使用,腰刀“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尖乃利,妙尤在尖”。

因腰刀短无藤牌不可入阵,“与长枪相对,用牌者持摽一枝,近敌打去,乘彼顾揺便抽刀杀进,使彼反手不及”。且“能冲入义钯、筤筅、长枪不及遮格者,为精熟刀法”。弓矢,其来尚矣。南方弓软、矢轻,中者多生。

因此制作时“弓必合力,矢必镞重,镞干长,深入竹木三寸、五寸尤佳”。又因南方天气炎热,“弓必用桦皮加油,节处用弦线札缚”。

练习弓弩要以六十步为式,把子高六尺阔一尺二寸,三箭中二枝为善射,“弩弓不可远,远则无益,徒费矢竭力”。另外还有打石,要“着人头面方打,不可空往船上掷之”。蒺藜,以绳连接,利于收起。“每一小尺一个,每一步五个,用绳串入蒺藜心中而出”。

每队共计十五根,各船均备足数,一号船备两千个,二号船备一千五百个,其他船依次递减,亦为海战利器。镋钯,长七尺六寸,重五斤。柄杪合钯口,根粗一寸,至杪渐细。“上用利刃,横以弯股,刃用两锋,中有一脊”。

每名执此器之兵两人,共给火箭三十支,贼远架箭施放,贼近则弃箭用镋钯,练习镋钯要“先令自使,看其身法、手法、足法。复令两人以长枪短刀对较,能隔架长枪、刀、棍,翼筤筅出入为精熟”。

狼筅长一丈五尺,重七斤。“有竹铁二种,附枝必九层、十层、十一层为妙”。因狼筅形体重滞,转移艰难,必须则力大之人执持,然后“以牌盾佐其下,以长枪夹其左右,镋钯、大刀接翼于后”。

狼筅枝稍繁盛,能御而不能杀敌,只能以诸色利器相配合,方能制敌。练习狼筅“先令单使,看其身手,步法,次要与长枪对,凡长枪引诱不动,又能遮隔长枪不得进为精熟”。

钩镰刃阔一寸,三筲,杆以竹制,长一丈五尺。竹长而轻且头重,刃弯而利,需用有胆力之人习而用之。“舟中或割其缭或钩其船,或割其棚间绳索”。陆地无用,水战有奇效。撩钩长一丈五尺,三筲,柄与钩连接牢固,能禁得住数十人扯拽而不曲。“用此捞级,或勾搭贼船,使不得去。或勾缭索以牵其棚”。

有三勾,“一搭即得粘掛”。为舟中不可缺少之利器。亦有拍杆与其施法类似“拍竿者,施于大舰之上。每舰作五层楼,高百尺,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战士八百人,旗帜加于上,每迎战敌船,若逼则发拍竿,当者船舫皆碎”。

小镖长七尺,重四两,头粗,长五寸,首径六分,尾径二、三分。锋刃以精利之钢制成。镖杆以木或竹制成,用竹尤妙,因“竹体和软,头粗尾细,相宜”。用木杆“须使头粗尾细,取其颤软,发之有力而准,不番筋斗”。

与敌船相拒一二十丈之内,站大舟之上射贼小舟。“掷之如雨,无不中贼”。施放之时需避免小镖空中翻筋斗,即中之亦无力。练习之法为:“一手握于前,但以前重为限。握用固,手指势顺向后,庶发时有机有活”。再用“银钱悬十步习之,能矢矢命中,又远五步习之,习至二三十步止”。

有勇力之人,能再远发而命中者,当以绝技厚赏。犁头镖长七尺,重二斤,首径一寸,尾径三分。头重、柄粗、尾细。

用于一、二、三、四号船的望斗上或一、二号船之船尾上。犁头镖体重,从高处下掷贼舟,“中舟必洞,中人必碎”。平时练习之法与小镖相同,但只需择“能上桅斗之人,先于高陡山上,比桅斗尤高之处,山下立小圆牌把,团团如一人之粗,自山上掷镖”。如果每发必中,方为精熟。

火器之习练

明代水军水上作战使用的火器种类繁多,王兆春《中国火器史》以戚继光部下辖两个哨,10艘战船,总编制人的水兵营为例,对其火器使用比例进行统计,“弗朗机手和鸟铳手14甲计人,占全营人数的0%;其他各种火器手10甲人,占全营人数的20%;两者合计占全营人数的50%”。

在戚继光水兵营中使用火器的士兵占到总人数的一半,足见火器训练的重要性。限于火器制造的时代局限性,火器虽宜用但制度繁巧,如果一时仓忙,不能如式掷发,则威力必大打折扣。且“大战舰用火器,于浪漕中起伏荡漾,未必能中贼”。

为了在战况紧迫,胜负立分的水战中取胜。熟练使用各种火器,保证火器在实战中发挥其应有的威力,必须对火器使用进行强化训练。

轻量级火器

武器鸟铳,平时先将铅子打磨光圆,并计算铳口所容铅子几钱,“用药几钱,只尽药为长短,截竹为筒,预先较试停妥,装三十管,列在皮袋内,系于腰”。并将药线研细,入锡鳖内,一同系于腰间。操作时“先用口吹铳,使腹内洁净。

取一筒药入铳内,用?杖用力送实,方下铅子一枚,又用?杖送下至药际,用纸一片成丸送入,塞入铅子。将火门取开,用另装锡纸鳖内细火药,倾入火门内,向上振摇,药入线门,将火门闭之”。

随后以火绳安入龙头。前手托铳架中腰,后手开火门,人面贴近架尾之上,用一只眼以后照星对前照星,前照星对所射击之物。右手大食指“拨轨向后,轨入龙头,落在火门,药燃铳发”。施放时“放铳之兵须另着一兵执牌在傍遮护,庶铳兵得以放心照准打去”。

若无人遮护则铳兵容易胆怯慌张放铳不准。为避免士兵临阵心手俱颤,平时需勤加训练,“立的远六十步,高六尺或以木为人,形阔一尺二寸,三弹中二弹为精熟”。飞枪、飞刀、飞剑均为大火箭,因箭头不同而得名各异。长达六七尺,后杪用大翎。

“药头用纸筒,实以火药,如火箭头同,长七寸,粗二寸”。镞长“五寸,横阔八分或如剑形,或如刀型,或三稜”。全身重两斤有余,射程达三百步。“但命中不能,惟击聚队擁重之势,击大舟、烧棚,效”。

操作方法:“抽取数枝,用有横枝者为架,船舷木上即可。以手托其尾,照贼舟棚心,酌远近高下燃发。预习一二次,庶临时不怯,不回头。”实战中“三飞”往往依靠引燃敌船取得攻击效果,因此火箭要往棚帆当中一点打去,“常高中,则不可救,低则易救”。

火箭即“三飞中之小者”,“长有三四五六七尺不等,以药头轻重为准。杆用箭竹,短则以二枝接之”。箭镞用铁,“长五寸,入杆三寸,共六寸为准,脊要厚,刃要利,锋头要刚,要粗,径三分”。火箭药线要用急药,“入筒内十分之七,线必三股合入。外口用一蚶殼油封之,不致水湿。后尾大口处用毒药,临尽毒发,箭头用虎药”。

火箭射程远,威力强“不在铳下,寸厚之木径穿,铁甲可洞,深至药头而止,力大者迸进去纸筒仍深入之”。用来射人,命中率不高,用来射船有奇效,“指一二巨物,亦可命中”。

因此尤宜于水战。操作方法:“凡有架皆可用,而最宜于钯手。船上,即于船舷便可举,以手扶后尾,高下相敌,任手约远近,照贼放去。宁高,可中后队,毋低,入泥水不复再起矣”。

结语

总的来说,轻量级火器有鸟铳、飞枪、飞刀、飞剑与火箭。而上文所介绍的鸟铳,中国原无,传自倭夷,在马上、步下、船上皆为利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gdjs/1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