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尚龙黄陂路一生一世陪嫁丫鬟的命

局限型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jc/151006/4705705.html

提起黄陂南路,一定会想到了有一个地铁站名叫做“黄陂南路站”,一定想到了和黄陂南路相关的新天地,K11……但是很少会想到黄陂南路本尊的。

分明时常走过路过,而且沿途还有诸多地标性文化活动和建筑,但是在我静下心,试图用骑自行车的方式去回忆这条路的过去,透过光鲜的楼宇去浮想昔日的旧屋和市井时,我“失忆”了。我找不到抚摸这条路昨天的毛孔。

黄陂南路淮海路的四岔路口

黄陂路,一生一世陪嫁丫鬟的命那。

黄陂南路,租界时期的贝勒路。

从延中绿地一侧的黄陂南路起始,直至它的尽头徐家汇路上的凯德精粹广场,除了树德里、梅兰坊,还有若干极其老旧等待拆迁的旧房,都是近二十年来的新风尚,完全像是一条新路。

新路自有它的前世,但是我想不起来许多新建筑对应的是什么旧门牌。比如新天地的旧市井,太平湖的老房,翠湖天地的往昔弄堂……没几个人讲得清楚了。

黄陂南路的翻新率很高。年前后,成片成片老式里弄住宅群“旧貌换新颜”,以至黄陂南路上原住民动迁之后故地重游,“屋里也不认得了”。我当然更加茫然了。

还存在着的黄陂南路市井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前几年黄陂路上会有小烟纸店,放着周杰伦的歌,歌声顺着旧墙飘呀飘,谁都没想过,《东风破》唱的就是黄陂路。这几年,小烟纸店也拆得差不多了。

以下的建筑我以为都已经拆除——

位于如今的延安绿地,黄陂南路25号乙龙门中学。这幢楼房的主人是当时上海滩“颜料大王”的贝润生,于年购得后,按苏州“狮子林”风格整修,为中西合璧的三层楼房。如果对贝润生尚觉得陌生,那么贝聿铭是一定知道的了,贝润生是贝聿铭的叔祖父。

贝润生家族原位于黄陂南路的老宅,现已拆,瞿凯摄

黄阪南路号,与建国东路街角相交,原来是上海织袜二厂,上海人都穿过它家生产的“金松牌”锦纶丝袜。我以为拆了,却是还在,是上海纺织局属下的卓维创意园,像是嵌在杂乱的弄堂市井里面,走过路过,也就错过了。

还有天祥里。虽然也是石库门建筑,但是门楣有精致雕花。天翔里9号,是中国漫画史上第一个漫画家团体漫画会所在地,由漫画家黄文农、丁悚、张光字、张正宇、王敦庆、鲁少飞、叶浅予、季小波、胡旭光等年12月发起创立。丁悚的儿子,即为当代已故漫画家丁聪。天翔里9号,也是丁聪的故居。

我以为天祥里位于黄陂南路最南端,坐东朝西,已经动迁完毕封门待拆。沿马路走过,一阵无奈而弱小的唏嘘。幸好,丁悚之孙、丁聪之侄丁夏告诉我,经过好几年写信,终于从政府部门得到了天祥里9号不拆的消息。

黄陂南路南端尽头,凯德精萃马路对面

天翔里马路斜对面的凯德晶粹广场,我去过几次吃饭,正本清源,针织二十厂是也。。

自然还有不少有意义或者没什么意义的房子拆了。因为新建筑造起来后,并没有在原址给老屋做一块铭牌作为历史的印记,所以,时间一长,谁都失忆了——鸟儿曾经飞过,但是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泰戈尔好像不是这么写的?

失忆的原因,在于黄陂路的陪嫁丫鬟命。

黄陂南路串联起了这一带诸多人文建筑和地标。不止一个人文建筑和地标,是坐落在黄陂南路和其他东西向马路的街角,黄陂南路实所谓息息相关,但是这些人文建筑和地标,在“填写”自己家庭地址时,写的都是东西向的横马路,而不是南北向的黄陂南路。

“树德里”这条弄堂的名字真是好。当年上海的弄堂,尤其是石库门,大多有一个或正气、或励志、或吉祥的名字。“树德里”体现的正是上海市井文化。石库门还有一个特点是,往往和两条甚至三四马路形成边界,不管是从哪条马路走进去都走得通。每一幢楼的门牌号码,总是以正门所在的路为准;按照上海的习俗,正门通常是不开的,自己出入也好,客人来访也罢,总是走旁边弄堂,而后从后门入室。

年,中共一大开会,代表们都是从贝勒路树德里进入到一大会议开会的房间,如今参观者走的也是这条线路,而开会房间的正门是望志路(如今的兴业路)。于是黄陂南路一直为一大纪念馆“不计名利”地奉献着。

顺着黄陂南路向南走百来步,是位于黄陂南路和复兴中路街角的银行博物馆,很有气派的保护建筑。以前这里是工商银行。这幢楼还有另外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最早的律师组织、上海律师公会办公旧址。

几年前,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邀请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前去做客。听闻银行博物馆是在复兴中路号时,戴师母笑出声来:阿拉最熟悉了。以前戴先生稿费来了,总是戴师母去储蓄。那时候戴先生住在顺昌路。这一带很多市民储蓄都习惯去——复兴中路号。

黄陂南路依旧是一个陪嫁丫鬟,虽然黄陂南路上的边门从这幢楼的诞生日起,就一直有了,有名望的律师和银行家都是从边门进进出出。实际上,在年上海律师公会成立时,它注册登记的办公地点,恰是贝勒路号。

复兴中路号银行博物馆,在年上海律师公会成立时,它注册登记的办公地点,恰是贝勒路号

黄陂南路上屈指可数、堪称压箱底、也不会再拆毁的建筑,首推梅兰坊了。小时候听说过梅兰坊,以为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住过的地方,后来才知道,是黄陂南路上的一条弄堂。

梅兰坊位于黄陂南路弄,建于年,在复兴中路合肥路之间。梅兰坊得名的由来,是在业主吴梅溪、吴似兰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命名;有楼房70幢,砖木结构,古典主义风格。将近年过去,梅兰坊依旧透着自己的风骨,“梅兰坊”三个字铸在铁门两侧水泥柱上,很好看。它比一般的石库门,多了艺术的元素,就有了老上海的包浆。也因为是百年前的石库门结构,按照我的理解,它大约是没有抽水马桶设备的,朋友告诉我,有。也有。

梅兰坊堪称是黄陂南路的“代言人”——这条路独多的是比较普通的民居,居住者为工薪阶层。路很窄,店很小,多是烟纸店,糟坊(酱油店),杂货店,大饼摊,人气却是很足。正是这种看似嘈杂的境地,当年很适合地下党的活动,在贝勒路一带,曾经有过地下党不少的活动据点。市井烟火气是最好的掩体。

于梅兰坊,黄陂南路终于当上了小姐了,不过是没有陪嫁丫鬟的穷小姐。梅兰坊,让人联想起梅兰芳

唯有一幢房子,黄陂南路号,至今看上去还是非常突兀地立在黄陂南路上,周遭皆是二三层的旧式里弄,它却是六层楼的西式建筑,办公楼模样。它确是为了办公而建的——法租界公董局年成立的公共卫生处施药处旧址。

我很想知道上世纪30年代上海“公共卫生”的概念和范围。在《上海地方志》中看到了:这里是花柳病防治所;年,改名上海市卫生局性病防治所,年,改名上海市立性病中心防治所,年迁至北京东路号。除了性病属于公共卫生,这幢楼里有,牙病防治所,为学生矫治龋齿;眼病防治所,为小学生查治沙眼;还有结核病防治所,疯人留置所。

这幢楼的正门,紧闭着,门侧墙上是这幢楼里两家单位的铭牌:上海市黄浦区医学会,上海市黄浦区医学工作者学会。

大约“花柳病防治所”名声不好听,所以,这幢楼是一种被“忽视性”的存在,绝不会被列入任何人文历史的参观菜单的。

年的上海市卫生局性病防治所,如今的上海市黄浦区医学会

黄陂南路还有什么老货?好像不多了。更多的新筑,更多的时尚,将黄陂南路纳入到了“新天地”板块中,翠湖天地,凯德精粹广场……渐渐地,黄陂南路也是新天地的元素了。

这一带以往的市民,大多居住条件逼仄,六七个人拥挤在一个亭子间是常态,倒马桶是此地清晨生生不息的交响乐。已经动迁的翻身道情,未曾动迁的,空了就在沿马路的小店前摆两三只小凳子,“嘎嘎三胡”,盼望有一个开发商来开发。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虽然一生一世的陪嫁丫鬟,丫鬟也有出生的生辰八字的:年由上海法租界租界公董局修筑,初始名峨嵋山路,年,改以一个法国军官RueAmiralBayle命名贝勒路,年改名黄陂南路至今。

3月26日新民晚报:上海分寸系列之三

马尚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编审

民进上海市委出版传媒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理事长

上海评弹团艺委会顾问

著作主要分为三个系列,分别是《幽默应笑我》《与名人同窗》等杂文系列,《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分寸》《上海女人》《上海路数》等上海系列,《卷手语》《有些意思你从来不懂》等随笔系列。

我的新书《上海分寸》,上海书店出版社年1月出版。京东当当已经上架,在上海图书公司、上海艺术书坊(福州路号)、孔夫子网,均有签名本特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hfsl/9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