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的病因分析

近视的病因分析

近视,因其近看清楚,远看模糊,故我国历代医著称该证为“远视不明”、“远视”(《针灸甲乙经》)、“目不能远视”(《诸病源候论》)、“能近怯远症”(《审视瑶函》)“近视”(《目经大成》)

现代医学认为:近视眼是在不调节时,平行光线经眼屈光后,焦点在视网膜之前,即其远点在眼前有限距离。近视眼看远处时,光线在视网膜上成一弥散环而看不清。此证可分为轴性近视、屈光性近视和假性近视。按近视的程度分,又可分为轻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

本病的病位在目,其病理变化在肝、肾,因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得血则能视;肾藏精,瞳人(指瞳孔)属肾,肾之精气旺盛,则瞳孔视物之光华有限。一旦肝气不足或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视;或肝经不足肾经病,亦导致光华咫尺视物模糊。

1.有因肝气不足所致:《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云:“夫目不能远视者,由目为肝之外候,脏腑之精华,若劳伤脏腑,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

2.有因风邪外袭所致。《秘传眼科龙木论》附篇“七十二问”云:“目不能远视者何也?答曰:此乃荣伤于五脏六腑之间,目者肝之外使,风邪客之,使精华之府衰弱,肝气不足,则不能远视矣。”

3.有血虚气不足所致。《银海精微》载:“问曰:能近视不能远视者,何也?答曰:血虚气不足也。”

4有因无火所致。《此事难知》云:“目能近视者,责其有水,不能远视者,责其无火景岳全书》认为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也5.有因伤神损气所致。《审视瑶函》云:“若耽酒嗜燥。头风痰火,忿怒暴悖者,必伤神损气,神气弱必发用衰,发用衰则经络涩滞,故阴胜阳衰,而光华不能及远矣。”

总之,本病的病因病机正如《审视瑶函》所云:“能近怯远症,肝经不足肾经病,光华题尺视模糊,莫待精衰盲已定。”治当从培补心气和补益肝肾着手。

现代医学认为:本证可因先天遗传,眼珠形体异于正常,以致眼轴较长或眼的届光力较正常人强。这种近视眼发病早,进展比较快。常超过一6.0屈光度,并发眼底病变。又有后天而成者,多由于不注意用限卫生,如学习和工作时,光线不良,或体位不正,或久阅细字,雕镂细刻或病后目力未复,竭视劳瞻等。这些可导致神气损伤,阴胜阳衰,经络涩滞,光华不能及远。开始因调节过度,睫状肌痉挛,晶状体增加凸出度增强屈光力来适应,即使在远看时也不放松调节,故远看不清楚,此称为调节性或功能性近视,又称假性近视。如长期下去,则眼轴延长,成轴性或真性近视。一般很少超过-6.0屈光度,成年后不再继续发展或发展缓慢,合并症也少。此外,还有外伤或内服磺胺所致的近视等。

本证临床所见而以气虚神伤和肝肾亏虚两型为多,辨治于下

1.气虚神伤型

症状:能近视而不能远视(近视视物清楚,远视视物模糊),眼易疲劳,或伴夜寐多梦,恍惚健忘,心烦不宁,体倦无力,苔薄白,脉细弱等

治则:培补心气,运血明目。以取足太阳、手少阳、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

处方:心俞、神门、睛明、攒竹、承泣、关元。

▲心俞穴

心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5、第5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5、第6胸神经后支外侧支。主治心与神志病变,咳嗽、吐血。

▲承泣穴

承泣,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鼷穴、面髎、谿穴。属足阳明胃经。阳蹻、任脉、足阳明之会。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动眼神经下支,面神经肌支,眶下动、静脉分支及眼动、静脉分支。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色盲,近视,远视,口眼歪斜,及急、慢性结膜炎,白内障,青光眼,斜视,视神经萎缩等。直刺,嘱患者眼向上看,轻轻固定眼球,沿眶下壁缓缓刺入0.5-1寸,不宜过深。

▲攒竹穴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眉头、眉本、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晴明穴

睛明是足太阳膀胱经俞穴,位于目内眦外,在鼻梁两侧距内眼角半分的地方。穴主目视不明,故名睛明;用手指按在穴位上挤压、上下移动,可以感觉到鼻粱深处有隐痛。临床上常用按摩此穴位以解除眼睛疲劳。主治目赤肿痛、目眩、近视等目疾。

▲关元穴

关元穴是人体的穴位。其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关元穴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神门穴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按摩神门穴的作用与好处有治疗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随症加穴:①夜寐多梦者,加魂门、太溪;②恍惚健忘者,加百会、志室;③食欲不振者,加足三里、脾俞;④大便潇薄者,加十字灸(即水分、神阙、气海、天枢);⑤远视模糊不明者,加球后。

针灸法:

(1)针后加灸:睛明、承泣针以平补平泻,不捻转,不留针,或留针30分钟。攒竹向下斜刺透晴明穴约0.5~1寸,或横刺透鱼腰穴1~1.5寸,施以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且针后加灸。

方义:本方具有培补心气、运血明目的作用。取心命、神门以宁心安神,俾心气充盈,目得所养,关元系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取而灸之以补全身之元气而助心气睛明、承泣、攒竹均位于眼区,取面针灸之以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使心之气血得以上输于目。诸穴合用,共奏补益心气,运血明目之功。

症状:两目昏暗,或干涩,远视不明,时见黑花,日久可成

2.肝肾亏虚型

内障;或伴见腰疫膝软,阳痿遗精,小便余沥,舌淡,脉细弱。治则:补益肝肾,养血明目。以取足太阳、足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处方:肾俞、肝俞、攒竹、睛明、承泣、翳明、风池、合

谷、光明随症加穴:①心悸失眠者,加神门、内关;②脾胃虚弱者,加足三里、三阴交;③阳痿者,加肾俞、命门、关元;④遗精者,加肾俞、精宫、气海、三阴交,若治之难愈者,加会阴针之。

针灸法:

(1)针后加灸:攒竹、睛明、承泣针法参照本节“气虚神伤型”。其余各穴均施以补法,针后加灸。

(2)艾炷无瘢痕灸:上方除睛明、攒竹、承泣参照本节“气虚神伤型”针法操作外,其余各穴均用半枣核艾炷施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义:本方具有补肝益肾、养血明目的作用。取肝俞、肾俞、光明以补肝益肾,益气明目;针攒竹、睛明、承泣以行气活血,俾肝肾之精血足以上养于目;取合谷、翳明、风池以通经活络,祛风明目。

1.耳针疗法

处方:眼、目1、目2、肝、肾、心。

操作: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或以王不留行籽置胶布上贴压耳穴,嘱患者每天早晚按压1次,

每穴按2分钟,每周换1次。

2.皮肤针疗法

处方:眼区、风池、大椎、内关、肝俞、肾俞、心俞、胆俞。

操作:眼区以轻叩刺,其余各穴均施以中等叩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郑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最佳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jshl/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