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育期:
出生—3岁,眼轴16mm—19.5mm;
慢性发育期:
3岁—18岁,眼轴19.5mm—23mm。
正常儿童屈光度和裸眼视力年龄
屈光度
裸眼视力
3岁
+1.75
+2.00D
0.5
8岁
+1.25
+1.50D
0.8
12岁
+0.75
+1.00D
1.0
研究背景年,用婴儿猴实验确立了旁中心离焦概念:
周边形觉剥夺能引起近视眼;
屈光状态的改变不依赖中心视觉。
人眼近视的三大成因调节滞后所导致的离焦;
眼球形状所导致的周边离焦;
近距离工作及不正确的身体姿势所造成的影响。
儿童验光误区不进行睫状肌麻痹性验光,只用电脑验光仪在小瞳孔情况下,测定屈光度,再用此屈光度矫正镜片测试矫正视力,获得最佳视力,就是该儿童的屈光度数,以此判读儿童的屈光度,并验配眼镜。
必须重视儿童的生理远视屈光度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及时找出近视高危儿童,进行重点个体化防控;
验光处方时,必须留出生理远视屈光度,为眼球发育储存出预备队;
尽快找出我国儿童的生理屈光度和生理裸眼视力;
找出各年龄和屈光度的屈光参数后,为预测屈光度打下基础。
儿童近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单纯性近视:原因重点不一,度数不同,散光和轴向有异,各人的眼位和调节状态不同,一般内隐斜者的调节过强,儿童近视内隐斜约为7-10%。屈光不正和眼轴长度的关系近于模型眼公式:P=n’/f’,P=总屈光度,n’=屈光指数,f’=后焦距;
例如:-10.00DS近视(以角膜预点计算)
f’=1.33/70=19mm
模型眼球轴长=22.2mm,焦平面位于视网膜前。
22.2-19.00=3.2mm
因此,1.00D的屈光不正相当于3.2/10.00=0.32mm的眼轴长。
2病理性近视:儿童眼底后极部病变很少,成人明显且多样,缺乏系统研究。特点:
1.与儿童年龄不相称的高度近视眼;
2.后近视度数仍不断加深,眼轴不断增长,致使视网膜后极部病变不断加重,造成矫正视力不断下降,直至失明;
3.家族遗传性更为明显些;
4.基本属神经障碍性病变,无特效方法,后巩膜加固术是可选择的减缓发展的重要治标方法。
3并发性近视:为其他疾病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无必然性。儿童近视防控的聚焦点调节迟缓——增加调节灵敏度和幅度的措施与产品,都有利于阻止儿童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针对旁中心远视离焦——减少旁中心离焦的措施和产品,都有利于阻止儿童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增加调节灵敏度和幅度的措施户外活动;
看近30-45分钟,看远3-5分钟;
乒乓球运动有利于调节灵敏度训练;
低度近视眼戴镜者不能一味看近不戴镜;
外隐斜者多做辐辏训练;
医学验光;
可选择增加调节幅度与调节灵敏度的眼药或用品。
案例一位8岁儿童,眼位正位,调节正常,睫状肌麻痹验光为:-2.00DS,配镜处方为:-2.00DS。下列哪个配镜方式最正确:
看远戴镜,看近不戴镜;
看远、看近都戴镜;
随孩子自己喜欢。
答:B选项最正确。理由是低度近视眼虽能看1/3米,一尺以内的物件应该能看清,但此时废弃了本该用的调节增强运动,不利于儿童发育时调节灵敏度的建立,除非该儿童调节功能过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