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百年来,眼科医学搞错了近视原理
传统眼科医学认为,人之所以近视,是因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痉挛,眼角膜和晶状体凸起,眼轴拉长。穿过眼角膜和晶状体的光线,无法到达视网膜,所以便造成了成像模糊的现象。
这一理论,看起来很完美。其实却根本在自相矛盾。试想一下,如果近距离用眼真的会导致睫状肌痉挛,那眼睛应该不敢再近距离使用了呀。那为什么近视的人们还是习惯于近距离用眼呢?难道人类就这么愚蠢,明知会痉挛,偏要这样干?
其实,不是近视者愚蠢,而是几百年来,眼科医学搞错了近视了原理。
近视者的睫状肌的确是发生过痉挛,但绝不是在近距离用眼时发生的,而是在由近距离用眼突然转为远距离用眼时发生的。
任何物体在突然改变运动轨迹时,都会消耗巨大的能量。人体神经系统更是如此。人在蜷着腿睡觉时是不会痉挛的,但睡着睡着突然蹬腿就容易痉挛。足球运动员在绿茵场上匀速跑是不会痉挛的,但高强度变速跑太多,就容易腿部痉挛,倒地不起。
人类的视神经同样有一定的惯性特征。与腿部神经相比,视觉神经更加脆弱,也更难以应对突然变化的运动模式。在近距离用眼的时候,睫状肌,悬韧带,晶状体,眼角膜,视网膜等都处于一种比较固定的状态。突然转为远距离用眼时,所有的视觉神经都来不及反应。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睫状肌痉挛以及别的视神经损伤现象。
人类在应付肢体痉挛方面非常成熟,而且方法也很简单。睡觉时容易抽筋,就提醒自己不要猛地蹬腿,慢慢伸展腿部肌肉即可。足球场上容易大腿抽筋,就及时换下被变速跑折磨已久的队员,让他回场外去休息即可。
假如我们也像预防肢体痉挛那样预防眼球痉挛,是不是可以呢?从理论上来看,应该是可以的。
既然由近距离用眼突然转为远距离用眼时容易发生睫状肌痉挛的现象,那我们就给眼球增加一个自然放松的环节呗。在自然放松的过程中,眼球会从凸起模式转为回收模式。凸起--回收--伸展这三个环节的联动,应该可以避免睫状肌的痉挛。
近视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眼球缺少了回收这个环节,总是直接从凸起模式强行进入伸展模式。于是睫状肌痉挛现象频繁发生,从而引起了眼球的功能性伸展障碍。这,便近视的正确原理。
由此推断,在教室最后一排低头写字时睫状肌并不会痉挛。突然抬头去看黑板上的小字,才有可能痉挛。在家里看电视不会痉挛,突然想辨认窗外的人是谁,才有可能痉挛;在饭店玩手机不会近视,突然抬头看远处墙上的菜单才会痉挛。
高度近视的人,更不是因为近距离用眼的结果。而是因为在视神经没痊愈之前就再次强行视远,结果造成了眼球的反复损伤。长此以往,恶性循环,近视的度数也便越来越高了。
如果是因为近距离用眼而发生了睫状肌痉挛的现象。那么这种人绝不是近视眼。他应该是远视眼或老花眼。
长时间视远,眼角膜呈伸展模式。突然去看近物,视神经也容易因反应不及而被拉伤。从此以后,眼球惧怕视近。于是远视眼产生了。
几百年来,人类眼科医学恰恰搞反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发病机理。接下来的治疗手段也必然同样是荒谬透顶的。
现在回过头来解释前面谈到的一个问题:近视的人为什么喜欢近距离用眼?这是因为他在由近距离用眼突然转为远距离用眼时拉伤了睫状肌,继续视远就会疼痛难忍。他无法视远,不得不视近。
很多家长一看孩子近视,就要求孩子的眼球与书本保持一定距离。当然这也是来自于眼科医生的建议。但这样做。其实是非常不理智的。因为它会造成孩子眼球的二次伤害。所以孩子大多都不配合。道理很简单,眼睛离书本太远,就会特别累,甚至很疼。遗憾的是,家长们不知道其中道理,只是一一个劲地威逼利诱。当孩子听你的话,与书本保持距离的时候,也就是他近视再次加重的时候。
蜷腿睡觉的人突然蹬腿,容易腿部痉挛。你是要从此制止蜷腿睡觉,还是要提醒自己不要突然蹬腿。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
近距离用眼的人突然视远,睫状肌容易痉挛。你本来也应该提醒自己慢慢回收角膜,千万不要突然视远。但几百年来,眼科医学却把罪名给了近距离用眼。也难怪现在满大街近视眼。是因为眼科医学一开始就错了。而且一错就是几百年。
二.错误的视力检查方式,正在毁调你的视力
有人本来不近视,但在检查视力的时候却被医生弄近视了。
医生不明白视觉的惯性原理,不明白由近距离用眼突然转为远距离用眼时容易拉伤神经,所以他在为你测视力的时候,轻而易举就会拉伤你的视神经。
你坐在教室前几排,双眼看黑板原本没什么障碍。但此时突然来了一个通知,让你去校医那里检查视力。这个时候,你的视神经来得及转换工作模式吗?显然不行。
更要命的是,医生还要让你单眼去看视力表。这就好比你让一个还根本没做过热身运动的人单腿去参加跳高比赛一样,能量的损耗和危险的程度可想而知。而且,他还不是从视力表最上面的大字开始检查。而是随意乱指一行。假如指的这一行是你看不清的,而你又尽力想去看清楚。这个时候你的睫状肌百分之百会发生痉挛现象。于是,可怕的一幕发生了:你不仅这一行看不清,接下来连上面好几行都看不清了。
而医生这时候会振振有辞地训斥你,说你肯定是近距离用眼太多了。却不知弄坏你眼睛的就是医生本人。是他,让你远距离使用单眼,拉伤了你的视神经。
戴眼镜的人更惨。医生让你摘掉眼镜,并且单眼去辨认视力表。一点缓冲的时间都不给你。这相当于你让一个跛者突然扔掉拐杖,不热身就去参加跳高比赛。其结果必然是更严重的伤害。检查完视力,医生毫不例外地告诉你:你的度数又加重了。
三.药物调节,正在削弱着眼球的自然调节功能
如果在停止近距离用眼后,先不急于远距离用眼,而是安安静静地放松一会儿,眼球是可以从凸起模式转入回收模式的。
但传统眼科医学却不会给你安静放松眼球的机会。他会让你使用散瞳液,快速麻痹你的睫状肌,放大你的瞳孔。为什么要这样做?眼科医学给出的解释是,这种状态下去测视力,能够得出最真实的检验结果。
这样的检测结果会真实吗?未必吧?你都把眼球的正常功能剥夺了,何谈什么真实数据?你说你要用散瞳液麻痹睫状肌,免得它再收缩。难道人类自己就不懂得放松自己的睫状肌,非要用麻药不可?
更有甚者,有人会用阿品托这种散瞳液来治疗近视。这种麻药会让你视近模糊,视远清晰。但你可别忘了,你在睫状肌麻痹的情况下去随意视远,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举动。这就好比受伤的运动员打着封闭针坚持上场比赛一样,他只是暂时不知道疼痛而已,身体的伤害却依然存在。阿品托让你视远清晰,也不是说明你的视力好转了,只是因为你暂时视远不怕疼了而已,眼球的损伤依旧存在。
阿品托让你的整个眼球都处于麻痹状态,失去了神经的敏感度,你不知道眼睛的酸麻胀痛。于是你会肆无忌惮地使用眼球。如果长期使用阿品托,你的视觉神经会对阿品托产生了耐药性,而你那用力过猛的用眼方式却没改掉。于是你的视力会进入了新一轮疾风暴雨式的下跌之中。而这样的例子,我身边就有孩子发生过。真不知那些所谓的阿品托治疗近视眼的临床实验数据是怎么得来的?
四.眼科医学,总是让眼球带病工作
拉伤视神经(比如睫状肌痉挛),原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好好休养一段时间,就能痊愈。但传统眼科医学不仅剥夺了你休养的机会,还让你的眼球进入了带病工作的模式。而眼镜,就是你带病工作的强大神器。
近视眼镜,看似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充其量不过像跛者的拐杖一样。
拐杖可以帮助跛者行走,但治愈不了腿部的疾病。要想治愈,还需静养数月。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就是这个理。
近视眼镜可以帮你看清远处物体,但同样治愈不了近视。要想治愈,按说也需要静养数月。假如你也来个“睫状肌痉挛天”,这天之内,你既不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也不要强行去看远处的小物体。眼球的凸起--回收--伸展的自然调节功必然可以恢复正常。你的近视也就不治而愈了。
问题是,眼科医生给你的建议中,并没有“少用眼,多休养“这一条。他甚至会嘱咐你,要多看看远处。于是你会在戴上眼镜后放肆地去视远。这就如同让让一个跛者拄着着拐杖飞跑一样。你还能痊愈么?当然不能!
由于你的眼球没并有恢复凸起--回收--伸展的自然调节功能,而且你戴上眼镜后还是那么肆无忌惮地用眼,还是那么一如既往地省略眼球的“回收”环节,直接从“凸起“向“伸展“冒进。于是,你就陷入了近视度数不断加重的死循环。
正因为眼科医学从来不考虑恢复眼球的自然调节功能,一味地依赖眼镜,甚至鼓励眼球带病工作。所以导致眼科专家们整体走进了死胡同。绝境之中,眼科医学只好公布:真性近视无法痊愈。
假如眼科医学能像骨科医学那样,重视恢复患者的自然调节功能。相信这世界上的眼镜数量不会多于拐杖。现实世界里,满大街找不到一个拄拐杖的人,但戴眼镜的却比比皆是。这说明眼科的确不如骨科高明啊。
我们应该庆幸骨科医学没有学眼科医学的样。试想一下:假如骨科医生告诉患者说,你跑不快是因为你长时间慢走导致了韧带痉挛,应该拄着拐杖助跑才行。并且,骨科医学也公开宣布:走路太慢无法痊愈。那么,估计这拐杖行业的市场价值也和眼镜行业一样火。如果真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满大街不仅都是戴眼镜的人,而且还都是拄拐杖的人呢。
五.激光手术,现代版的“削足适履”
面对角膜凸起,眼科医学从来没想过如何恢复眼球的自然调节能力。他们更多的是借助外力。而激光手术,则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
激光手术,不可谓不先进。瞬间将你的角膜削平。让你的视力很快恢复到5.0以上。
激光手术之后,你的远视力的确得到了改善。由于角膜被磨平,它不再像以前那么听睫状肌的指令了。睫状肌如果想强行收缩,眼角膜就会疼给它看。久而久之,睫状肌也就不再收缩了,眼球也就不再向前凸起了。这种情况下,眼睛自然不会再走向近视。但眼球在视近时,难受程度可是增加了不少。
激光手术之后,容易流泪,怕光。由于失去了自我调节的功能,眼球的舒适程度也比以往大大降低了。表象上看,远视力提高了不少。但近视力降低了很多。也就是说,眼球的视觉范围还是降低了。
仅仅是远视力好,不能叫做好视力。近视力变差同样是一件糟糕的事。从这一点来讲,激光手术是失败的。
假如你为了穿得上一双漂亮的鞋子,就让医生为你削足适履,你脚的功能会不会降低呢?激光手术,正是现代版的削足适履。
六.塑形镜,与角膜凸起的硬碰硬战斗
角膜塑形镜,一种施压于角膜的镜片。配戴一晚,即可让视力恢复到5.0以上。但这种机械压迫所造成的角膜塑形,并不会使视神经主动接受。由于睫状肌和悬韧带从没有强大过,所以依然无法维护塑形后的成果。甚至睫状肌曾经痉挛受伤,手术后也还未曾痊愈。眼见着眼角膜正以飞快的速度向着凸起的方向反弹,视神经基本无能为力。如果它想不自量力地去制止角膜的反弹。就在它奋力工作的这一瞬间,痉挛现象有可能再次发生。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塑形镜并没有解决近视的问题。如果真能解决,就没必要天天配戴了。尽管只是在睡觉时候戴,但那毕竟是在眼睛里塞了个东西啊。只要你一天不告别塑形镜,那你就依然是个近视患者。
塑形镜的治疗方式也比较粗放,一夜之间就把眼角膜压平到位,根本没有考虑到视神经的承受能力。平时我们眼睛里进去个小小的灰尘,都会觉得异常难受。塑形镜可是比灰尘要大好几百倍都不止,难受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很多孩子配戴没多久就不愿意再戴了。
很多人戴上塑形镜后,不光眼睛难受,而且心慌意乱,睡眠质量严重下降。用这样的代价换来角膜压平,似乎也很不值当呢。
七.雾视疗法,荒诞的商业炒作
眼科医学有这样一个思路:既然视近时睫状肌容易收缩,眼球容易向外凸起,那干脆让患者戴凸透镜(雾视镜),这样他看的模模糊糊的,睫状肌也就不会再用力收缩,眼球也就不会再凸起了。
这种思路就是要剥夺睫状肌的收缩功能和角膜的凸起功能。这又是一个违背视神经自然规律的荒唐想法。
我们刚才在文章一开头就已经讲过,睫状肌的痉挛不是在近距离用眼时发生的,而是在由近距离用眼突然转为远距离用眼时发生的。睫状肌痉挛发生后,孩子一般不敢再视远,因为会疼。他只能用视近的方式,来缓解眼球的疼痛。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要剥夺他视近的权力。让他戴上凸透镜,用视远的方式去近视。这不是在残害孩子吗?
一个近距离用眼一天的孩子,原本应该放松自己的视神经,让角膜从凸起状态渐渐转入回收状态。但却被家长逼到视力矫正中心,戴上凸透镜,直接让角膜向着伸展状态冒进。这样的视力矫正方式,无异于与虎谋皮。
目前有很多雾视疗法原理的治眼仪器问世,社会上有很多视力矫正中心也主打雾视疗法。广告宣传天花乱坠,只可惜治疗效果却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