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近视预防是众多父母除身高发育和学习成绩外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儿童的近视因素具体有哪些、影响程度如何,本文针对最核心的几个因素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析与介绍。
近视
●近视是一种典型的屈光不正,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myopia)。近视患者普遍出现一定程度的眼轴增长,其近视程度与眼轴长度相关。
近视统计数据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近视是中国第一大眼病,中国有超过50%的人口,即7亿以上的近视患者。
●根据年的统计,全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1]。
●年疫情前,北京地区高三学生近视比例达90.2%,度以上的高度近视达到了26.3%[2]。
近视风险无法改变的遗传因素
●虽然目前的研究认为近视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即非先天性因素)导致,但关于家庭与双胞胎的近视相关研究为遗传因素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以下将对非综合征近视的遗传力和患病风险进行数据说明。
●遗传力估计HeritabilityEstimates:遗传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总结遗传变异对表型变异的贡献,反映遗传变异对表型的相对影响。
●亲子研究结果估计的来自双亲的近视遗传力为0.30,加上经典双胞胎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近视的遗传力可能超过60%[3]。
遗传因素的种族因素:生而不平等
●下一代测序技术定义的近视相关基因突变谱数据表明:[4]。
●东亚(中日韩)属于黄种人(Mongoloid)人种的近视最为严重,遗传起重要作用,可导致近视的相关基因众多
●白种人(Caucasoid)和黑种人(Negroid)的近视基因明显少于黄种人
●基因测序可以得知近视的几率(以全球中位数为基线),中国人普遍都是易发生近视
●截至目前OMIM*中能查询到的中国人群非综合征型近视相关基因位点
*OMIM=OnlineMendelianInheritanceinMan,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
关于基因我们现在能做的不多
●现代技术使我们清楚的分析基因点位的视网膜表达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定义出近视相关基因位点,以及它们在视网膜中的表达,表达范围涵盖了近视眼视网膜到巩膜的信号级联途径[5]。
●然而,即便清晰了近视相关的基因,在iPS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成熟应用到近视治疗前,人类在基因上能做的不多。
●在已知基因的情况下,我们能做到的是减少近视的行为,即便其影响因素权重可能是小于40%的。
智能手机、电脑使用的因素
●可能的第一非先天性因素:智能手机和电脑的使用
●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通过监控每日数据流量使用情况和自汇报(Self-report)的使用时长数据分析近视组与非近视组的对比情况[6]。
●智能手机和电脑的使用与眼屈光不正增加有明确相关性,可能超过电视和课后学习的影响,但是更加具体的数据获取有一定困难。
●研究发表在ClinicalandExperimentalOptometry上,年疫情期间,14-18岁的年轻群体,正常视力组平均每天消耗mb的流量,每天花费近4.12小时在手机上,近视组则使用mb的流量,手机使用时长超过7.20个小时。
数字智能时代的全球通病
●年12月发表的一篇《柳叶刀-数字医疗》(TheLancetDigitalHealth)认为:系统性的分析可以得到智能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使用与近视相关[7]。
●全球的近视率都在智能手机时代(文中认为是年起)快速增长,相对“新”的问题,但增速惊人
●相比于仅看书(不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每天看3小时以上手机的儿童,近视几率增加约3倍。
●同样缺乏更加精确(如书本、手机、电脑、电视)区分类别的近视预防数据
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减少了近距离用眼
●户外光照强度更高,视网膜照明增加,多巴胺释放增加从而抑制了眼球的生长(动物实验证实,高环境亮度延缓了恒河猴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展,但其不能影响光学离焦性近视的结果)
●户外活动能增加皮肤源性VD产生,可能会影响屈光发育(通过视黄酸介导)
●多个研究得到了非常类似的结果
●研究1:户外活动每增加80min/d(分钟/每天),近视发病率由17.65%降为8.41%,降低52%,屈光度远视偏移0.3D[8]。
●研究2:户外活动每增加80min/d(分钟/每天),近视发病率由8.5%降为3.7%,降低50%[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