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middot干货外篇近视成

导读

有关近视成因一直争论不断,并形成了各自的学说。接上期,今天介绍几个近视成因研究的实验(只介绍,不评说),对大家认识近视的形成和发展应该有益。

实验:

给小鸡戴上凹透镜,使其成像平面移到视网膜后,人工产生离焦现象,发现小鸡的眼轴变长了,即产生了近视,直至视网膜平面与离焦平面重合;相反,给小鸡戴上凸镜,使其成像平面前移,小鸡的眼轴就会变短,形成远视。对实验猴,人为造成角膜混浊,使传入的视觉刺激发生异常,1年后眼轴较对照组延长1.0~1.22mm,相应有4.0~6.0D的近视。

分析:

视觉神经系统有追求视物清晰的要求,并指挥产生功能性代偿。

观点

眼球的生长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并且是在视觉信息与视神经的反馈作用下完成的,说明神经系统在近视眼的发生过程中起肯定作用。

实验:

缝合实验猴的单眼眼睑置于暗室中,结果双眼屈光一致,眼轴长度相同。后期改置正常环境中,则见缝合眼眼轴延长,形成3.0D的近视,而另一只眼保持2.0D远视。再用不同透明度的遮挡物遮挡其眼,也诱发出了近视眼;并且遮挡物透明度越差,产生的近视程度就越深,二者呈负相关的关系。

分析:

近视的发生和近视程度,与形觉剥夺以及剥夺程度有关;视网膜成像清晰度越差,近视度越高。

观点

近视的发生,是视觉信息在视网膜上接受程度调控的结果;且机械因素并不诱发眼轴过度生长,关键在于视觉传入刺激是否异常。

实验

为了解调节在近视眼形成中的作用,并求证交感神经系统(感觉神经)在眼睑缝合所致近视中的作用,特切除缝合眼睑猴子的睫状神经节,破坏其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支配,缝睑1年后发现产生了大于另一眼10.0D的近视,玻璃体腔亦增大2.0mm。再分别切除上颈神经节及三叉神经,结果发现两者均无防止眼轴延长的作用。

分析

当我们近距离阅读时,眼睛通过自然调节,将物像成于视网膜黄斑部,得以获得清晰的视觉影像信息;由于是近距离阅读,视野相对受限,黄斑周边部视网膜得不到清晰高分辨率影像,这无异于遮盖了周边的视野,使周边视野发生了相对的形觉剥夺现象;而且,使用调节越强,周边视野的分辨率越低,周边玻璃体腔越长,巩膜越扩张,致轴性近视越重。在此过程中,调节(后的视野模糊)作用只是参与了近视眼的形成过程,而不是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支持可能存在有两种不同机制的学说,即一类动物形成的近视可能有调节参与,这与调节引起的视野模糊导致生化指标的改变有关;而另一类动物并非调节在起作用,而是由视网膜本身的机制所决定,例如有的动物(实验猴)由于存在视网膜作用机制,故神经传入刺激虽然仅为局部作用(做视神经交叉处切断视神经的实验方法),亦可诱发近视眼(4.0~9.0D)。

观点

真正起作用的是视觉信息对视网膜的刺激,即视网膜的视觉信息和神经系统的调整。

专家说

上世纪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环境因素在近视发生中起的作用,重视了由视网膜信号主导的致近视变化,发现了很多可能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生化物质与信使,确立了两种近视的动物实验模型:

①形觉剥夺性近视(指用缝合眼睑或戴弥散镜片严重破坏动物的形体觉所引起的近视);

②离焦性近视(指强迫动物视近或戴负镜片使物体聚焦于视网膜后方,从而引起调节和眼轴延长,以致造成近视)。

实验应用的动物主要为鸟类(鸡)和哺乳类(主要为树鼠及猿猴等灵长类动物),研究层次从开始的器官及物理性指标(屈光、轴长等)逐步向组织层次(视网膜、巩膜等)及生化指标深入,并开始将结果应用于临床。这一切,有力地推动了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

但在将结果应用于临床时,研究者对人类与实验动物的物种差异(鸡与哺乳类的差异)和年龄差异(实验动物多为幼年动物,人类近视高发年龄为青少年期)认识不足;对两类本质不同的近视差异也理解不足(形觉剥夺性近视在人类极为罕见,仅偶见于个别幼年高度睑下垂及屈光介质混浊者,绝大部分人类近视较接近于离焦性近视)。

由于对实验动物与人类差异的忽视,并将实验结果不加分析地搬用于临床,导致了一些错误认识。

因此,如将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时,必须注意上述差异可能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应尽量选用青少年期哺乳类动物的离焦性近视模型,以提高动物实验研究的实用价值。

今后若应用各种前沿学科的手段与成就,则必能获得更贴近实际的实验结果;当然,这可能是推动近视发病机制研究的研究。

——整理自胡诞宁

《近视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下期预告:近视的相关信息。敬请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jsss/4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