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7月青少年用眼时长超标2倍每两人就有一人近视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也就是说,我国儿童青少年每两人就有一人近视。同时,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为中国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云端”教学的开展,给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据教育部对9省份人的最新调研显示,与年底相比,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5.2%、初中生近视率增加了8.2%,高中生近视率增加了3.8%。鉴于日益严峻的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年1-7月份,中南大学通过收集名6-17岁儿童青少年的共计近万条疫情期间的用眼行为和视觉环境数据,并对这些海量的用眼行为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以此为核心内容形成了《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在用眼时长方面,青少年平均每天用眼时长在小时以上,超过推荐值(2小时)的2倍有余。稍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用眼距离比平时有所改善,全天用眼平均距离为32.3cm,已有超过八成青少年用眼距离大于33cm,但仍有17.7%的青少年平均每日用眼距离低于标准线。从地域上来看,我国东北、西南、华南、华东、西北、华北、华中等不同区域青少年用眼时长均超出标准1倍有余。其中,华东区域青少年平均用眼时长最长,高达.9分钟,超过个半小时。户外活动是独立性保护因素,保持每天2小时、每周1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让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这主要因为太阳光的光照强度比室内光照强度高数百倍,光照越强,多巴胺释放量越多,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高强度光照可使瞳孔缩小、景深增加,模糊减少,也能起到抑制近视的作用。然而,根据《报告》,年1-7月,青少年平均每日户外有效暴露时长严重不足,仅为32.3分钟,尚未达到推荐值的1/3,使得孩子们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极大增加,这也可能是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11.7%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报告》特别指出,青少年近视防控需要“光合作用”,坚持户外活动必不可少。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更需要鼓励学生多参与户外活动。同时,阅读环境的光照值也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报告显示,疫情期间青少年平均阅读环境光照仅为.7,远远低于推荐值。02
网课时长直接影响青少年视力近视谣言与认知误区亟待破除疫情期间,各地号召“停课不停学”,学生居家“上网课”成为主流。据教育部最近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每天上网课总时长一个小时以内的,近视检出率是5.8%,超过小时的则提升至76.7%,网课时长对孩子视力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也成为加剧近半年学生近视率增长的一大主因。而伴随着近视率不断攀升的同时,整个社会对近视防控仍存在诸多误区,近视矫正市场亟待整顿。《报告》从多方面解读了近视防控的认知误区及谣言传播。“近视是能够治愈的”,“戴眼镜会导致眼睛变形”,“散瞳对孩子眼睛不好”,“戴上眼镜会让度数越来越深”,“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可以治愈近视”等都是传播度较高的谣言。同时,《报告》的另一组数据显示大家仍对近视防控存在着许多认知误区。以“防蓝光眼镜”为例,即使中消协早就提醒“防蓝光≠防近视”,但是认为“防蓝光眼镜可以防止近视”的看法占据了所有“防蓝光眼镜”相关信息近60%的比例。03
高度近视可致盲需及早进行科学防控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组长吕帆教授强调青少年近视防控需要长期坚持、不可一丝懈怠“近年来,通过对中小学生的近视普查工作,我们得出了许多详实的大数据。基于对普查大数据的分析,对青少年近视防控提出了四点启示,即将防控工作前移到小学、孩子上学不宜太早、加强户外活动、为孩子提供更优的健康管理等。我们要杜绝谣言,形成科学的近视防控观,对于高度近视可能发生病理变化的人群,给予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