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是通过视力表检查测得的结果,就是眼睛能够分辨两物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及分辨外部物体二维形状、大小、轮廓和细节的能力。
正常人视力范围应使用不同的视力表和记录方法而不同。国家标准--标准对数视力表,使用的是五分记录法,正常人的视力是5.0到5.2,以前用的较多的是国际标准视力表,使用的是小数记录法,正常人的视力是1.0-1.2。4-6岁的孩子视力已逐渐成熟,视力的清晰度增加,六岁时能达到1.0,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准。
近视的形成机制尚无定论,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两个重要因素。在近视的发展过程中,环境的影响更为重大。学生时期的近视眼主要是由于长期近距离用眼所致,并通过学生遗传素质的作用而形成。眼球发育一般在20岁前停止,近视在12到18岁为高速发展期,而这期间正是青少年求知欲强烈,看书多,又因功课多,作业忙,生活习惯(长时间看电视,电脑、游戏等)的改变,使青少年户外活动明显减少,长期处于视近状态。更有人忽视用眼卫生,阅读时不注意距离和姿势,不注意阅读时的照明和时间,光线不充足,照明不够亮或连续几个小时休息不够。这种状态下,睫状肌长期持续收缩,先形成调节痉挛,视力疲劳,进一步发展成近视眼,一般近视在18到20岁停止发展,但病理性近视和某些高度近视20岁之后仍有可能发展。
近视的主要症状有:
01视力疲劳
在低度近视较常见,在近距离工作时眼球内外的肌肉不能达到平衡协调,导致肌性视疲劳症状。其表现为眼胀、眼痛、头痛、视物有双影虚边等自觉症状。高度近视由于所观看的目标很近,集合作用无能为力,多采用单眼注视,反而很少引起眼疲劳。
02眼位异常
因近视眼多为调节不足,其集合作用相应减弱,中度以上近视者在近距离作业时眼球内外的肌肉不能正常协调,可诱发眼位向外偏斜,形成外斜视。
03视力减退
微配图近视眼主要是远视力逐渐下降,视远物模糊不清,近视力正常。但高度近视常因屈光间质混浊和视网膜、脉络膜变性等原因,其远、近视力都不好,有时还伴有眼前黑影浮动。
04其他症状
低度、中度近视眼,其眼球一般无变性改变。而高度近视多属于轴性近视,可有轻度眼球突出、前房稍加深,玻璃体及眼底的变性改变较为显著。
图文:医务室
编辑:戴甜甜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