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常常会想,在古代,晚上读书只能点灯,而灯的光线非常微弱,家庭条件差的读书人只能凿壁偷光看书。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熬夜看书,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如果把眼睛熬坏了怎么办呢?远处的东西看不清,不是很尴尬吗?
其实,古代早就有人尝试制造“眼镜”来解决这一问题了,宋朝就有人尝试使用天然水晶的折射率来纠正视力。
后来到了元朝,从西域传来了一种类似于“放大镜”似的的东西,可以随身携带,但是架在鼻梁上就很困难了。
到什么时候,中国才发明出能够架在鼻梁上的眼镜了呢?
大概是在明末清初,是孙云球的伟大创造。
与一般的古代人不同,孙云球虽然从小很聪明,饱读诗书,但却不迷恋于仕途,并不喜欢科举考试,他喜欢的是科学研究,尤其喜欢器械制造和测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理科生。
当时“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就饱受近视的折磨,做事情很不方便,孙云球看到很多读书人都有这样的困扰,于是便下定决心,要研制一种可以架在鼻梁上的方便的眼镜。
于是乎,孙云球便从国外传来的眼镜片入手,苦心钻研,决定决定采用水晶作为镜片的原料,改变了手拿镜片的不方便,研制出可以架在鼻梁上的双镜片眼镜。
不仅如此,他研制出了适合60岁以上的老人使用的老花镜,还有适于40岁以上的人使用的少花镜,甚至还有望远镜、近光镜等眼镜品种,让需要者能根据视力的不同而佩戴眼镜,达到清楚视物的效果。
这一成果一出世,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一众的好评,尤其是孙云球的舅舅董某。
本来董某这样评价自己的视力:“阅文缮写,在见寸以内”;
使用眼镜后,视力大为改善:“顿使目光远一尺有余”。
后来,董某乡试中举,孙云球制作的眼镜可谓是功不可没。
可以说,孙云球的眼镜制造造福了很多人,为了让更多的人用上优质的眼镜,他还将自己的制镜经验写成了一本书《镜史》。
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制镜的原理,还有具体的方法,这样一来,各地有需要的人都可根据此书制镜,到后来,苏杭人大量制造、贩卖眼镜。
每副最贵不过七八分,甚至四五分、二三分都可购买,便宜的价格最终使一般百姓都能使用。
但是,可惜的是,孙云球一生钻研科技,有不少的科技成果,但当时的社会并不重视科技,孙云球的才华也未能被挖掘,只能留给后人唏嘘。
而孙云球本人也英年早逝,终年33岁。
往期精彩试衣间
霓虹SM
充气娃娃
嗑炮
快递戒毒
午夜电台
租女友
太空啪
VR动作片
交公粮
厕所秘史
福利姬
想与胖编“深入浅出”地交流?
快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