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2)举例: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蜡烛纸板(有小孔)幕布或纸(光屏)
蜡烛的光通过小孔,会在幕布上形成一个倒置的影像,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一种现象。在光屏上呈现出来的像就是实像,如果无法在光屏上呈现出来的像就是虚像。
(3)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为c=3.0×m/s;在空气中的速度很接近真空中光速。
2.光的反射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线、入射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入射角(法线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形成角的平分线)。
(1)光/物体/别人是入射线;眼睛是反射线的终点。
(2)把法线画出来,镜子与A的夹角==法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3)两镜子垂直→入射光和反射光平行(自行车的尾灯原理:角反射器和反光灯)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注意:
平面镜成像为大小相等的虚像;
左右翻转;
光从物体发出,“像”不发光。
3.光的折射
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线靠近法线)
入射角>折射角(正比关系:入射角越大,折射角越大)
空气中的角一定比水/玻璃中的角大(不管是从空气到水中,还是水中到空气,都一样)
空气:光疏介质;水:光密介质
(1)∵折射线靠近法线,眼睛能看到比较深的地方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2)海市蜃楼:沙漠中/海面上
形成原因:不同高度空气的温度不同
属性:偏折照射(就是光的折射)
(3)炎炎夏日:闪闪发光的倒影,像一滩水(光的折射)
(4)岸上的人看潜水者,以为看到的是虚线,看到的比实际位置要浅。
潜水者看岸上的人,以为看到的是虚线,看到的比实际的人还要高。
(5)光斜着穿过一块平行介质,入射光和出射光是平行关系。
(因为光先由空气照射到介质中,然后又从介质中照射到空气中,原来偏折了多少,后面就会偏折同样的角度。)
(6)光垂直穿过一块平行介质,入射光和出射光就会重合。
(7)在两束光的交点P前,放一块长方形的玻璃砖,则交点P的位置(向右)。
※一定要把折射线分析出来!
(8)两块完全相同的平面玻璃砖相互垂直放置(只要是对称放置都可以),一束单色光从左侧水平射入左边的玻璃砖,从右边的玻璃砖射出,则出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玻璃砖与玻璃砖对称,是在空气中转换了一次;三棱镜是里面折射)
(9)光照射到平行介质中,入射光线、出射光线会平行;有时候介质不平行,比如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与凹透镜是常见的两种透镜。)
a.中间厚、两边薄的透镜称为凸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透镜称为凹透镜。b.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平行光线经过后会会聚);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线经过后会发散)。
(10)近视眼原理:(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物体发出的光线(平行光线)→凸透镜(眼睛晶状体),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在视网膜上则结成不清楚的像,导致无法看清楚。※纠正方式:眼镜→凹透镜→发散
(11)远视眼原理:(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会聚在视网膜后),在视网膜上则结成不清楚的像。※纠正方式:老花镜/放大镜→凸透镜→会聚
4.光的色散
(1)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2)红色、紫色一定是在两侧的,投在白屏上的光带一侧是红,一侧是紫,红色在上面、紫色在下面。4.原理:入射光频率越小,偏折程度越小。(1)没有三棱镜时,光线沿虚线传播,紫色偏折程度最大、红色偏折程度最小,偏折程度与折射角无关,不要混淆,是发生两次折射导致的,不同光线偏折程度不同,折射的程度与光的频率有关。
(2)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频率从小变大,偏折程度从小变大。
→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同比)
二、声现象
1.产生与传播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气体的声速<液体/固体中的速度)。
声音的传播还会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高>温度低)。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m/s。
2.特征:
a.音调: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快慢)决定的(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
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男高、女高)b.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幅度(大小)有关。
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响度大。c.音色: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不同。
(1)小王用塑料圆筒做了一个简易哨子,当他从吹气口吹气的同时,将活塞慢慢往下拉,可以听到哨声:(音调越来越低)。
∵比如敲的东西很轻→容易发生振动,东西很重→不容易发生震动;
∴空气柱小→振动快,空气柱大→振动慢。导致音调越来越低。
(2)发声物体不同,结果不同:
a.杯子发声,水多音调低,水少音调高。
b.用瓶子做哨子,水多空气柱小,音调高;水少空气柱大,音调低。
3.利用:
a.传递信息:
(1)讲话、回声定位(声呐、倒车雷达、蝙蝠定位)
(2)B超(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b.传播能量:
超声波打结石、超声波清洗机。
4.噪声:无规则振动。
a.噪声的危害:
(1)影响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
(2)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3)其他疾病(头疼、高血压等)。
b.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控制(不鸣笛、消音器)(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控制(靠近居民区的铁路、公路旁边有密封、半密封的隔板)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控制(戴耳塞)
三、力
1.重力、压力、支持力、浮力、摩擦力
2.施力物体+受力物体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单位是牛顿??(牛)。
5.B点代表力的作用点,线段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图中长度是由四格线段组成,每段为N,说明这个力的大小为N)
6.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与质量关系可表示为??=????,其中??=9.8??/????。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整个物体的重心。
(与接触面无关,如:水平桌面上/斜面上的方块受到的重力都是竖直向下的)
(1)人们在乘坐小船时,应尽量坐下,站立会降低小船的稳定性,其根本原因是(人和船的整体重心变高)/砖块横着放不容易翻倒,因为横着重心低。
7.压力与支持力:放在桌面上的水杯受到桌面的支持力,桌面受到水杯的压力。
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互相挤压。大小:压力=支持力。方向:压力与物体的受力面垂直,并指向被压物体。支持力与物体的受力面垂直,并指向被支持物体。
8.压强:
压强=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压强单位为帕斯卡????(帕)
(1)改变压强大小方法:①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②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2)液体压强(??=????h)
压强的大小与深度h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底面积??乙=3??甲。煤油对桶底面的压强(=桶对桌面的压强p)为??甲、??乙,煤油对桶底面的压力为??甲、??乙。
∴p=F/S=ρgh
p不变,S越大,F越大。(正比)
(4)连通器:同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高度不一样,液面高的地方,底部压强就会大,其他地方液面低,底部的压强就会小;压强大的地方就会压着液体向压强小的地方流动,最终达到所有液面高度都相同的状态。
常见的连通器:
a.水壶壶嘴的高度低于液面可把水倒出来
b.排水管的U形“反水弯”隔绝异味
c.锅炉和外面的水位计
d.运河里面的船闸
(5)气体压强/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1.×????(????高汞柱产生的压强)
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反比)
a.到山顶时,包装袋会膨胀。
b.耳朵的鼓膜有不适感(高度的变化)。
(6)理想气体状态:????=??????,气体压强??,体积??,????为常数,温度??。
用火烤竹节,因为竹节中有空气,空气会不断膨胀,竹节就会爆开,这就是“爆竹”一词的由来。(体积不变,温度越高,压强越大)
9.浮力:??浮=??排=??液????排(阿基米德原理)
注意:G是水的重量,ρ是液体的密度!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
ρ液体的密度变大,V排变大,F浮就变大;ρ变小,V排变小,V排就变小。
(1)浸泡在液体中的木块,在液体不同的高度会有不同的压强(上表面的深度小,所以压强就小;下表面的深度大,所以压强就大)
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
(2)压力F=p·S,上下表面的受力面积S相等,p2>p1,所以F2>F1(正比);对木块来说,受到向上的力>受到向下的力。
(3)液体的压强??=????h,浮力??浮=??排=??液????排
物体在液体中的不同高度,压强不同,但所受浮力相等。
(4)运动状态:
(漂浮和悬浮时,F浮=G物)
(5)完全浸泡在液体里:a.上浮b.下沉d.悬浮
??浮=??排=??液????排
??物=??物??=??物????物
V排=V物,则液体密度大,浮力大;物体密度大,物体重力大。(当ρ液=ρ物,F浮=G物,即悬浮)
(6)漂浮:液体密度大,但是物体不会无限上浮,最终F浮=G物。(V排<V物)
(7)将一根蜡烛的下端插入一根小铁钉,使蜡烛能直立漂浮,有一部分露出水面,当把蜡烛露出水面以上的部分截掉后,则剩余部分将:(重新露出水面)
漂浮和悬浮:F浮=G物(即??液????排=??物????物)
截掉部分后V物变小,则F浮>G物。(8)一个杯中放有石蜡做的空心圆球和正方体,圆球的质量和直径,与正方体的质量、边长相同,如果在杯中缓慢倒入纯净水,则先漂浮起来的是(正方体)。
①逐渐加水,使浮力变大。浮力增大到等于物体重力时,物体会漂浮起来。
圆球与正方体质量相同,就看哪一个浮力先达到物体重力。
F浮=G物(即??液????排=??物????物)
ρ水·V排=ρ物·V物
V排变大,V物也要变大(所以V物谁大,V排就先达标,F浮能先=G物)
②观察是圆球还是正方体的体积先容易达到V排:方法一:因为圆球直径和正方体直径相等,把圆往右移动,刚好可以放进正方体内,所以正方体所受到的浮力大,会先漂浮起来。方法二:画一个相同高度的液面,看哪一个水下体积大,观察发现,明显是正方体水下体积大。
(9)F浮=G物(即??液????排=??物????物)
如果给物体重量m,则m物=ρ物·V物(G物=m物·g)
10.摩擦力f: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
②接触面不光滑(如果地面光滑,就没有摩擦力);
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如果箱子没有被推动,箱子也是受到阻力,即静摩擦力的作用。)
(2)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作用点:接触面
(3)大小:滑动摩擦力??=????=μ·FN,接触面所受的压力FN,动摩擦因数??(物体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1。静摩擦力=推力=0~最大静摩擦力(即可以推动箱子的最小推力F)
(推不动箱子→静摩擦力)
(4)长方体木块竖放在水平地板上,地板的粗糙程度相同。在木块的正中间施加一个缓慢增大的水平向右的力,则该木块会(静止一段时间后逐渐增速+在快速移动时突然向右倒下:中间向右,底部向左)。
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移动时才有,数值不变)+静摩擦力(木块不动时才有,可变)
(5)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体木块A,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在木板运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木块A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摩擦力的方向,与摩擦力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关。
如果把A看作静止,B(相对于A)向左运动,A(相对于B)向右。
摩擦力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所以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