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ocus
D系列RGP——渐进离焦设计
您是否有这样的烦恼?
小患者迫切需要控制近视
但近视度数太高
无法安全控制近视
或
低度近视
OK镜控制效果不理想
或
其它原因
不适用OK镜
怎么办?
别急!
来试试普诺瞳?D系列RGP
渐进离焦设计
美国眼科学会发布的研究结果表明,OK镜是光学矫正手段中最有效的近视控制方案[1]。已有医学研究[2]表明视网膜倾向于向像点生长,因此主流理论认为近视性周边离焦可延缓眼球伸长,进而控制近视发展。
所谓离焦是指入瞳光线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外,根据焦点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可分为近视性离焦和远视性离焦(图1),近视性周边离焦的本质是角膜光学区周边的屈光力大于中心屈光力。OK镜是通过物理作用对角膜塑形、改变角膜不同部位的屈光力,诱导产生近视性周边离焦,阻止远视性离焦对眼球生长的刺激。
图1离焦示意图
OK镜塑形后的离焦状态分为三个区域(图2):①中心区,一般无离焦分布,矫正屈光不正;②??“牛眼环”区,产生大量的近视性周边离焦;③渐进离焦区,衔接中央区和“牛眼环”区,形成渐变的入瞳区近视性离焦。“牛眼环”区+渐进离焦区是OK镜控制近视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渐进离焦区影响入瞳区近视性离焦,因此对近视控制效果尤为重要。
图2OK镜塑形后角膜地形图和离焦分布[3]
在临床应用中,OK镜的塑形效果受到镜片设计、近视度数、角膜个体差异、配戴操作、配适状态、用眼习惯等因素的影响[4,5],因此实际近视控制效果因人而异。
普诺瞳?D系列RGP完全将OK镜塑形后的理想角膜形态搬至光学区,采用特殊的非球面光学设计,完全模拟配戴OK镜后的离焦分布(图3):①中心区(直径2mm以内),实现屈光矫正,将图像聚焦于黄斑中心凹;②渐进离焦区(直径2~6mm),向周边形成逐渐增加的正附加光度,进而形成入瞳区连续分布的近视性离焦;③“牛眼环”区(直径6mm以外),形成大量且稳定的离焦量,相当于OK镜塑形后的“牛眼环”。在此基础上,对离焦分布进行优化,离焦分布可预期、即时、稳定,不易受近视度数的限制。
图3D系列RGP光学区屈光力分布及光学检测结果
虽然D系列RGP光学区的离焦分布也分为中心区、渐进离焦区、“牛眼环”区三个区域,但不是机械分区,不存在分界线,而是通过特殊的高次非球面设计来实现,光学区仍是一个完整的、平滑的曲面(图4),通过每个点曲率的均匀渐变,达到连续渐变的离焦分布,不会产生因机械分区带来的眩光等视觉干扰。
图4镜片光学区机械分区与无分区目视观察结果
OK镜的完美呈现和优化
?完美呈现「OK镜塑形后离焦分布」
D系列RGP是OK镜塑形后渐进离焦和“牛眼环”的完美呈现,如图5所示:①常规RGP,无离焦设计,戴镜后角膜地形图显示光学区屈光力分布平坦;②OK镜塑形后,角膜地形图在中心区屈光力保持稳定,中周边区屈光度逐渐增加,并在周边一定区域内形成最大屈光;③D系列RGP戴镜后与OK镜塑形后角膜地形图高度相似。
常规RGP
OK镜塑形后
D系列RGP
图5不同状态下角膜地形图
离焦分布测量
配戴D系列RGP后,可以通过角膜地形图(切线图、轴向图)直观呈现出镜片离焦分布情况,也可以通过双目开放式验光仪检测出视网膜感受到的离焦改变情况(图6)。
图6双目开放式验光仪操作示意图
?优化「OK镜塑形后离焦分布」
优化1:离焦分布可预期、即时、稳定
OK镜配戴会因为偏位、验配、角膜本身因素等导致塑形效果不理想(图7),进而影响离焦分布,而D系列RGP的离焦量直接设计在镜片光学区,不易受上述因素影响,离焦分布预期性好。
图7OK镜偏位角膜地形图
此外,OK镜塑形有一定的周期,需要1周甚至1个月角膜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形态,而D系列RGP戴镜即可获得良好视力。
优化2:中高度近视适用,不改变角膜状态,在高度近视控制中相对更安全
OK镜一般适用于中低度近视患者(-6.00D以内),在-6.00D以上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相对没有那么高,容易引起一些角膜方面的风险。D系列RGP屈光度范围是-25.00~-1.00D,可以满足高度近视患者对近视控制的需求,不依赖角膜形态的改变,相对更安全。
患者1
观察配戴D系列RGP后的角膜地形图(图8),在入瞳区形成了渐近离焦,并在周边形成“牛眼环”。
图8高度近视患者戴D系列RGP后角膜地形图
双目开放式验光仪检测离焦分布,结果如图9所示。①戴镜前裸眼状态,颞侧是远视性离焦,鼻侧基本无离焦;②配戴常规无离焦设计RGP后,鼻颞侧均是远视性离焦;③而配戴D系列RGP后,鼻颞侧均形成了明显的周边近视性离焦,在鼻颞侧15°处(结合患者瞳孔大小、角膜陡峭程度等因素,大致对应角膜平面6.0mm直径的位置)均获得约5.0D离焦改变量。
图9高度近视患者戴镜后双目开放式验光仪结果
优化3:中低度近视,离焦更充沛
有研究表明高度数的OK镜配戴者近视控制效果更好[5],这是因为OK镜塑形角膜后会在周边视网膜诱发不同程度的近视性离焦,离焦程度取决于近视矫正量,近似1:1的关系[6]。然而,对于低度数OK镜配戴者,周边离焦改变量相对较小。D系列RGP将离焦量直接设计在镜片上,排除了近视度数对周边离焦改变量的影响。
患者2
配戴D系列RGP后的角膜地形图如图10所示,出现了明显的渐进离焦和“牛眼环”形态,离焦量十分充足。
图10低度近视患者戴D系列RGP后角膜地形图
双目开放式验光仪检测15°以内(结合患者瞳孔大小、角膜陡峭程度等,大致对应角膜平面5.5mm直径范围)离焦分布,结果见图11:①戴镜前裸眼状态,鼻颞侧均是远视性离焦;②配戴常规无离焦设计RGP后,鼻颞侧仍是远视性离焦,离焦状态未改变;③而配戴D系列RGP后,鼻颞侧均形成了明显的近视性离焦,获得了约4.5D离焦改变量。
图11低度近视患者戴镜后双目开放式验光仪结果
★D系列RGP默认的离焦设计,既能够提供足够的离焦量又可以保障清晰的视力。对于特殊情况,支持“牛眼环”位置(0.1mm/档)和离焦量(间隔0.5D)的个性化定制(图12)。
图12离焦个性化定制(红色箭头表示调整方向)
戴镜视觉质量
在临床应用中,部分OK镜配戴者在大瞳孔状态下会感受到光晕、视力下降等视觉不良现象[7,8],结合OK镜近视控制原理,这恰恰是OK镜发挥近视控制作用的表现。
D系列RGP是否也存在视觉干扰的问题呢?经试戴验证,在白天或明光条件下(图13),不论是否眨眼,配戴D系列RGP后视觉质量没有任何干扰。
图13白天配戴D系列RGP的视野
在夜晚或暗环境下,D系列RGP与「OK镜居中定位塑形」的视觉质量等同(因为二者近视控制原理相同),部分人群可能因入瞳区充沛的离焦量出现光晕(图14),从而发挥有效近视控制的作用,但不会出现「OK镜偏位造成的严重眩光」。D系列RGP配戴者无眩光干扰,在日光灯或者台灯下的日常学习、生活不受影响。
图14光晕现象
适用范围
※高度近视,对近视控制有需求
※低度近视,而OK镜作用效果不理想
※其它不适用OK镜的患者
总结
D系列RGP是OK镜离焦分布的完美呈现和优化。
★完美呈现:①使镜片本身具有渐进离焦+“牛眼环”的离焦分布;②入瞳区离焦分布陡峭;③牛眼环部位离焦充分且接受定制。
★优化:①离焦分布即时可见、预期性好,离焦量稳定;②相比OK镜屈光矫治范围更大,对于中高度数患者更安全;③中低度近视离焦量充沛。
★对于视觉质量,白天或明光不受干扰,夜晚或暗环境下无眩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光晕但不影响日常的学习生活。
总的来说,普诺瞳?D系列RGP是OK镜的完美呈现和优化,欢迎大家体验和尝试,相信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DefocusRGP
参考文献
[1]HuangJ,WenD,WangQ,etal.EfficacyComparisonof16InterventionsforMyopiaControlinChildren:ANetworkMeta-analysis[J].Ophthalmology,,(4):-.
[2]WallmanJ,WinawerJ.Homeostasisofeyegrowthandthequestionofmyopia[J].Neuron,,43:-.
[3]HuY,etal.Arealsummedcornealpowershiftisanimportantdetermiinantforaxiallengthelongationinmyopicchildrentreatedwithovernightorthokeratology.BrOphthalmol;0:1-5.
[4]郑杰,张钰,陈跃国,张纯.角膜塑形镜控制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J].国际眼科杂志,,18(05):-.
[5]王石玉,陆勤康,王惠云,赖晓明.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J].浙江医学,,41(13):1-.
[6]QueirósA,González-MéijomeJM,JorgeJ,etal.Peripheralrefractioninmyopicpatientsafterorthokeratology[J].OptomVisSci,,87(5):-9.
[7]朱江,黄振平.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泪膜及视觉质量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16(11):-.
[8]唐文婷,刘娟,田美,等.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视觉质量影响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
-END-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