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推眼镜的普通人丨giphy
古代人很少近视
虽然说视力下降这种事情,古今中外都是有的,但不可否认,古人真的很少很少有近视眼。首先,古代识字率低,大部分人不会阅读。不用长时间阅读看近处,自然不会近视。其次,古人用眼习惯很健康。因为古人用毛笔书写,字号相对较大,眼睛和书本的距离也比较远。而且,大多数人都是用自然光源。不管是蜡烛还是油灯,在古代都算奢侈品,平常人家可消耗不起。天亮学习,天黑睡觉,健康又高效。想想古人的生活方式,骑马、射箭,需要远近交替用眼;在田地里耕作,也算一种户外运动。再看看现代人的生活,小说、视频、电子游戏,对着手机、电脑一宅就是一整天。虽然有些时候看一天电脑也是生活所迫,但终究是对眼睛不好……不过,古代人也的确有近视的。一般都是常年伏案苦读之人,比如饱读诗书的大文豪。唐代的白居易,年轻时候勤奋读书,晚年视力下降,悔不当初:
眼暗(节选)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白居易的另一组诗,更是将近视眼的忧伤描绘到极致:眼病二首(节选)
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清朝也有近视眼,比如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历史上的纪晓岚长得可以没有电视上那般周正,诗书记载纪昀“貌寝视短”。长相上,五官们好像都去睡觉一般,东倒西歪;视力上还是个近视眼。那么,古人近视了怎么办呢?古人近视办法多
凡事办法总比问题多,古人近视了也有解决的办法。宋代的欧阳修被近视困扰,解决办法是:
请个助理出声读
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没有AI语音识别的年代,高度近视的欧阳修只能请书童来为自己朗读。眼部不适请大夫
眼睛不好是大事,免不了寻个郎中瞧一瞧。《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这里的“精”,是指精明,即眼的视觉功能。也就是说,眼睛有毛病,很可能是因为身体的脏腑功能失调。因此,通过草药、针灸等方式调理身体,或是通过运动、晒太阳等方式强健体魄,可以改善视力。汉代就有放大镜
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发掘出金圈嵌水晶的放大镜,直径1.3厘米,可以放大物体5倍数。不过这样造价不菲的放大镜,难以普及。好在普通人家也不会得近视眼这样的富贵病。眼镜出现于明中期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事实上,到了明代,眼镜就出现了,清朝的眼镜就更普及了。被誉为明朝的“清明上河图”的《南都繁会景物图》中,右下角就有个戴眼镜的老大爷!明末清初的孙云球,在制作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写了一本眼镜制作方面的专著《镜史》:“令市坊依法制造,(眼镜)遂盛行于世。”以勤勉著称的雍正皇帝,视力不佳,还是个眼镜收藏家。古代配一副眼镜要花多少钱?物以稀为贵,初期昂贵,一开始也是贵族才买得起。《陔余丛考》称:眼镜“在前明极为贵重,或颁自内府,或购之贾胡,非有力者不能得。”
黄铜柄水晶眼镜
下方查看历史文章19岁女孩抗癌7年花去近万被劝放弃:我凭什么活该去死戳中泪点:父母尽最大努力,只能送你到这里......宋丹丹告别春晚:只有一秒镜头,却看哭上亿观众……?标签:高中语文预习?更多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