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群体调查证明各民族之间近视眼的发病率差别很大,亚洲人中以中国和日本人多发近视眼,欧洲人则以犹太人较为多见。
1、高度近视眼:
通过对61个家庭调查发现:
①双亲均有高度近视、子女12人均为高度近视,发生率为%;
②双亲之一有高度近视,在40个子女中有23人患高度近视,发生率为57.5%,与预期的发生率5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③双亲表现正常、子女中发病的25个家庭,在个子女中有68人发病,其发病率为22.2%,与预期的25%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三者均符合染色体的隐性遗传规律。
2、单纯近视眼:
即低中度近视,是指屈光度数在6.0D以下的近视或近视散光。一般无明显的眼底变化,矫正视力正常,是最常见的一种屈光不正。
对双生子的调查发现:同卵双生子之间一致率为81.6%,异卵者为57.6%。同对双生子之间屈光度差值,同卵者0.59D,异卵者1.04D。系数为同卵0.72,异卵0.。
由此可见,无论近视一致率还是屈光度差值,同卵间的相同程度大于异卵。通过系数可以看出,同卵的屈光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异卵。提示:遗传因素在近视眼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但同卵双生子间的一致率不到%,屈光度差值>0,相关系数1.0,这说明近视的发生不仅有遗传因素,而环境因素也有一定作用。
环境因素前面提到环境因素对近视发生率的关系,只是说明某些因素可以增加形成一定程度的屈光性近视眼。
通过对动物实验证明,改变视觉环境,如:半透明遮膜使之不能成像,或限制幼小动物只能看近物的的方法,都可以引起高度近视(眼轴增长和屈光度增加)。
所以,在幼儿阶段,眼球发育尚未成熟突然进入卫生条件不好的工作环境,又从事长久而紧张的视近作业,则环境因素就成为形成近视眼的主要原因。
因此,防治近视眼要从改善学习环境和减少看近物或从防治过度调节着手。广义上来说,大气的污染、微量元素的缺乏、营养成分失调和不符合童体工程学要求的教具等,均有影响学生近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