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读书用眼,肯定与近视眼的发生有关,但多年来,确切的机理并没有真正搞清楚。近视眼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问题。
以往,人们一直是这样解释长时间近距离阅读与近视眼之间关系的:除了遗传因素以外,过度的近距离阅读时,也会伴随眼的调节和辐辏活动,这些活动会使眼外肌对眼球产生压力,并造成睫状肌痉挛。接下来,由于眼外肌长期的压迫眼球,引起眼球壁扩张,进而眼轴变长,于是近视眼也就发生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个叫Raviola的人做了实验,结果发现,这种机械性压迫并不是产生近视眼的根本原因。
那么,是调节原因造成了近视眼吗?
另一个叫Wallman的人也做了一个实验,结果发现,调节也不是近视眼产生的主要原因。因为根据调节理论进行的治疗,并没能有效的防止近视眼的产生和发展。
近视眼的产生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发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国外的一些眼科研究者们,有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发现,当把猴子或其它动物的眼皮缝合后,不让它们看到外界的物体,竟然诱发出了明显的近视。于是,他们给这种实验方法起了一个名字叫“形觉剥夺性近视眼(formdeprivationmyopia,FDM)”。
真的是这样吗?
我决定验证一下。
我的实验从小鸡雏的眼睛入手用猴子做实验,当时其实现在也没那个条件,我去畜牧研究所买来了几十只纯种“海塞克鸡雏”,准备做一个“低成本”的实验观察。
请教了一些人,如何饲养小鸡雏,很多人热情地提了许多建议,记得给鸡雏弄来了电褥子,还有在饲料中(好像是小米)一定要添加一定数量的四环素。除了光照控制,这种实验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实验场地就设在了眼科教研室。
结果,在15天、30天和45天时,无论是近视屈光状态还是眼球轴长、巩膜的光镜下组织学观察,都出现了令人惊讶的改变。
这些鸡雏,一般三个多月就可以出笼上市,一个月时,雄鸡雏便开始打鸣了。做实验的教研室楼上是学生宿舍,一天,教研科的一位老师来说,这些打鸣的小鸡影响学生的休息,于是只好将实验的截止时间点定在了45天的时候。但对于鸡雏来说,这已经涵盖了它们的视觉发育关键期。
这个初步观察结果,发表在了当时的《中华眼科杂志》上。
形觉剥夺造成了鸡雏多大度数的近视?接下来,对形觉剥夺对鸡雏眼睛的屈光影响做了一下进一步总结,发现在第15天、30天和45天的3个时间节点上,小鸡雏的近视可达一千多度,显然远远高于调节理论动物模型诱发的近视度数,这一观察结果发表在了《EYESCIENCE》眼科学报上。
形觉剥夺小鸡雏的眼球壁出现了很大变化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的初步观察结果,主要讨论的是光镜病理改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又对电镜改变进行了讨论。这是形觉剥夺后,给小鸡雏眼睛巩膜做的透射电镜图片其中的2个。
解释一下在2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左图,巩膜的软骨细胞线粒体及内质网丰富,溶酶体内出现空白区和大泡。右图,是逐渐增多的双核细胞,溶酶体内空白区和大泡明显。另一些图片,细胞和间质也发生了钙化。这些改变提示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形觉剥夺后,小鸡雏眼睛的巩膜,增生变得活跃起来,但同时出现了失代偿。这一观察结果,发表在了《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上。
“形觉剥夺近视眼”带来的启示近视眼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形觉剥夺并不是它的唯一原因。但来自形觉剥夺方面的研究结果,至少提示了3个问题:
长期以来,根据调节理论进行的各种近视眼“防治”方法,并没有有效地降低近视眼的发病率。
根据调节理论所诱发出的近视眼,大多是轻、中度的,远远低于形觉剥夺所造成的近视屈光状态改变。同时,形觉剥夺近视眼的动物模型提供了明显的组织病理学依据。
过度的近距离阅读,可能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形觉剥夺。
形觉剥夺诱发近视眼的可能性推测近视眼的发生是多因素的,但从形觉剥夺理论角度,或许可以这样推测一下它诱发近视的原因。儿童的视觉发育,存在一个关键期。在这个发育关键期内,假如把眼球看成一个“大系统”,那么组成眼球的各个部位就是一个个“子系统”,当各个子系统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协调同步发育时,就会出现异常。比如,在形觉剥夺实验时,当对眼底某一具体部位进行形觉剥夺时,这个部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此,长期过度的近距离阅读,仅从整个视网膜视觉神经元不能得到全面有效刺激的角度,可能破坏了整个视觉系统的平衡发育,以至于最后发生屈光、形态和病理学改变。当然,也可能涉及了诸如脉络膜、色觉机制等问题。跋:
视光学领域,我浅知陋闻,只是看到由于国家层面提出对近视眼的重视,于是想起了多年以前做的几项工作。
这里谈的近视眼形觉剥夺,只是想说近视眼的发生和防治,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十分赞同国内眼科专家学者提出的务实观点,第一步要做的,先把学生从过重的近距离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
扶芳藤
图/文王富彬
秋残闲冷十一月,
小径拾阶入野亭。
却看依石斜绿筱,
白琁藤蔓绛珠红。
上海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