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5河北

部编初中数学

奥数国家级教练与四名特级教师联手执教。

需要电子打印版学习资料参见文末:阅读原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3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C.声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D.好朋友的声音和陌生人的声音是由音调来分辨的

2.(3分)下列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mm

B.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本的质量约为g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km/h

D.最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37℃

3.(3分)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4.(3分)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v=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v与路程S成正比

B.速度v的大小与路程S、时间t都没有关系

C.当速度v一定时,路程S与时间t成反比

D.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

5.(3分)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   )

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6.(3分)年5月9日我国多地出现日晕奇观,图为日晕的景象,在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光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C.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

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

7.(3分)如图是晓丽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一些光现象实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虚像

B.图乙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C.图丙凸透镜只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

D.图丁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对着看到的鱼

8.(3分)小明在一个玻璃杯的后方放置一张画有两个箭头的白纸,如图甲所示;当向玻璃杯中注水至两箭头中间时,观察到乙图所示,透过杯中水看到的箭头却是一个反向且变长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看到的两个箭头是实像

B.乙图中看到下面的箭头反过来的现象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

C.乙图中看到下面的箭头变长了,说明装水的杯子相当于放大镜

D.乙图中看到下面的箭头反过来的现象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

9.(3分)学校食堂为了确保师生健康,厨师把师生用过的餐具进行高温蒸煮消毒,从把餐具放进冷水直至加热到水沸腾的过程中,关于餐具的下列相关物理量肯定没变的是(   )

A.温度B.体积C.质量D.密度

10.(3分)有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图案,如图所示。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图案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图案的位置在Q点,站在池边同一位置的小刚用照相机依次把图案S、P、Q清晰地拍摄下来,则(   )

A.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B.拍摄S﹣P﹣Q,照相机镜头先后缩,再前伸

C.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D.拍摄S﹣P﹣Q,照相机镜头始终要前伸

11.(3分)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示。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分别是(   )

液体与量杯的质量m/g

40

60

80

液体的体积V/cm3

20

40

60

80

A.20g,0.8×kg/m3B.60g,0.8×kg/m3

C.60g,1.0×kg/m3D.20g,1.0×kg/m3

12.(3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实验桌上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焦距分别为15cm和20cm的凸透镜L1和L2等器材,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正确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凸透镜是L1,小明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B.若凸透镜是L2,小明将光屏移到60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C.若凸透镜是L1,小明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D.若凸透镜是L2,小明将光屏移到70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13.(3分)某同学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他将物体放入天平,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14.(3分)甲物质的密度为8g/cm3,乙物质密度为3g/cm3,各取一定质量混合后密度为4g/cm3.假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所取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是(   )

A.2:3B.3:2C.3:8D.8:3

15.(3分)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①测出烧杯与倒入盐水的总质量②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③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体积④测出量筒中剩余盐水的体积⑤将量筒中一部分盐水倒入烧杯中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A.②①④③⑤⑥B.⑤③②④①⑥C.②③⑤④①⑥D.①④⑤②③⑥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5分)武汉公众         B.向右盘中加砝码          C.向右移动游码

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所测物块的质量为  g。

(3)因复合材料的密度小于水,小明在该物块下方悬挂了一铁块,按照如图丙所示①②③顺序,测出了该物块的体积。小明在测体积时的操作顺序会引起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4)分析以上步骤,你认为测量体积最佳实验步骤顺序应该为  。若图中数据为小明正确操作顺序所获得的数据,则这种材料的密度是  kg/m3。

(5)“神舟六号”上用到了这种材料,在研制过程中设计人员曾设计了一个15.8千克的钢制零件,经安装测试后发现飞船总重超出了7.9千克。为了减轻重量,设计师考虑在其中掺入一定质量的该复合材料,问至少需掺入  k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复合材料才能保证飞船总重不超重(钢的密度是7.9×kg/m3)。

25.(8分)一个空瓶的质量是0.1千克,装满水后称得总质量是0.4千克。用这一空瓶装某种金属颗粒若干,瓶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为0.8千克,若在装金属颗粒的瓶中再装满水总质量为0.9千克。

求:(1)瓶的容积;

(2)金属的质量;

(3)金属的密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C;2.A;3.B;4.B;5.D;6.D;7.B;8.B;9.C;10.B;11.D;12.C;13.D;14.A;15.C;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凸透镜;变大;倒立;6;静止;17.熔化;放出;升华;凝华;吸收;18.4.6;变小;不变;20.B;左;99;小于;停止加热;21.(2);物体大小相等;相等;垂直;不能;虚;22.丙;甲;B;薄;远离;23.缩小;C;远离;10;小;大于一倍焦距;24.右;C;16.4;偏小;①③②;0.82×;0.9;

《部编初中数学》,由奥数国家级教练员,联手四名特级教师打造。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jszl/8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