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d/260591对孩子来说,不断提出无理的要求,似乎是家常便饭;小柚子也常这样,有时候要求多吃一块饼干,有时候要求多看一集动画片,有时候要求多玩一会……类似这样的要求不胜枚举。有时候,他的“得寸进尺”让人觉得很头疼,但是孩子的世界总是感性的,理性的思考常常会败下阵来。然后,无意间,我在一次讲故事中发现改变他的契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渔夫无意间捕到了一条很特别的鱼,然后这条鱼会说话,他请求渔夫把它放到海里,然后渔夫答应了;小金鱼为了感谢渔夫,就跟他说要报答他。渔夫没有提出什么请求,但他回到家里之后,他的老婆就不断的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把家里的旧木盆换成新的,把家里的木房子变成新的,然后又把房子变成城堡,然后又想当女皇……故事的最后,金鱼没有满足渔夫老婆的要求,然后呢,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以前每次听这个故事,都是总结一下,不能太贪心,不要不劳而获,这样的道理,也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明白。因为孩子的世界,其实常常就是贪心的,他们常常有很多愿望,希望大人帮忙实现;基本上,他们都是在不劳而获,父母就像他们的“小金鱼”,或者“阿拉丁神灯”一样,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愿望,然后就有人帮忙实现。前几天,有次睡前和小柚子再读这个故事,无意间打开了理解这个故事的新思路。讲到这个故事的结尾时,他突然问道:“为什么最后金鱼没有答应老太婆的请求呢?”我想了想,跟他解释说:“可能是因为老婆婆提了太多的要求,一个比一个更难,而且最后她这个请求太难了,金鱼没办法做到。”小柚子思考了一会,说:“应该是这样,渔夫只帮了金鱼一个忙,金鱼只应该答应他一个请求,老婆婆提了太多请求了,所以金鱼做不到”。小柚子的回答,给了我启发,原来很多时候,孩子的“得寸进尺”,根源在于我们的规则没有定义清晰啊。其实这个故事,和孩子经常“得寸进尺”的情形很类似。小孩子总是不断的试探大人的底线,不断的想要在获得一些权力,或者说好处,但到底哪一个是界限或者底线呢,孩子其实也是在探索其中的规律。孩子有时候很费解,为什么有时候大人会同意,有时候大人又不同意呢?所以父母和孩子定好的规则,应该是提前约定好的,能让孩子理解的,也是始终如一的。比如,小柚子就认为“1对1”的交换是一种规则,那遇到类似的情况,只要做这样的约定,并且提醒孩子,孩子就很容易遵守了。所以,这个故事,其实也是很好地帮孩子理解规则的一个故事。除此之外,这个故事其实还有助于孩子的情绪管理,比如第一次听完这个故事时,小柚子就问道,“那金鱼没有答应老太婆的要求,她有没有哭呢?”其实孩子熟知的很多故事,结局都是“从此以后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他们对于“愿望落空”的这种情形,是需要找到一些理由去接受的。我就跟他说:“没有,老太婆只是有点失望,但她还是继续过自己正常的生活,因为她知道没有人可以答应自己所有的要求。”虽然老太婆的心情,故事里并没有描述,但通过我一番解释,他好像找到了答案;于是,在这个故事里,他也找到了面对挫折、面对负面情绪的一个办法。就是当他的愿望没有达成的时候,不是去哭闹,而是想办法冷静下来,然后去思考,这个愿望没有实现,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对方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去思考这个问题,以后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理解对方,怎么去正确地提要求,才能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以上,就是我陪孩子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感受,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也欢迎你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你好,我是柚子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正面管教讲师。分享读书心得、观影感受、育儿经验等亲子内容;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jxjs/1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