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杖重量超青龙偃月刀,六尺郭子仪或高于曹

古代度量衡的问题常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因为不同的文献记录有着各异的标准,很容易让人混淆。例如,关于曹操的身高,就有“不满七尺则名不显”之说,他被描述为“姿容短小”,还有捉刀典故的故事;而唐朝的郭子仪虽然身高“六尺余”,却被誉为“体貌秀杰”,成为唐朝骑士的典范。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历代的度量衡系统谈起。《三国志》中使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在汉代,人们极为看重身高,七尺(约厘米)是普通男性服役的标准。不达标的男性会被视为残废。在当时,身高八尺、相貌英伟,最好还有浓密的长胡子,是男性魅力的标志。如刘表、卢植、管宁、诸葛亮、司马懿等名士、世家子弟,都因身高优势在东汉末年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曹操只能靠其他手段赢得复杂的评价。东汉末年,八尺高壮男性从军颇多,而曹操在名士和壮男群体中的身高不受欢迎,故有捉刀典故。

唐朝的度量衡中,一尺约为30.7厘米,六尺约1.8米,这是挑选骑兵的理想标准。唐朝武举考试中,身高达到六尺以上可以获得“次上”评分,身高为重要加分项。因标准较高,唐朝甚至允许身高五尺九寸者以减分入选飞骑禁军,更矮者则只能在地方部队服役。郭子仪的身高将近1.9米,在汉代也能算是八尺余,自然是壮汉的代表。

还需注意的是,各朝各代的“斤”“两”的差异也不小,汉代尤为“缺斤短两”。通过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汉代铜权(用于税收的标准器具)我们知道,汉代的一斤为克,一两等于现在的15.克。如果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真的重82斤,按宋代度量衡计算也仅为40斤。《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六十二斤水磨禅杖”,按汉代斤两换算则为斤,关羽若见鲁智深,完全可以称其为“智仗”。明清时期的武举考生扛着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的大刀,因为明清的一斤为.8克,力量需求是关羽的三倍。

尽管度量衡标准变迁,中国古代通常以16两为一斤。西夏的剑制也不例外,制作一把剑耗铁11两,剩余5两。但具体多少,需要询问西夏的李元昊。西夏的度量衡是用宋朝的还是唐朝的,目前尚不明确,而且唐朝的度量衡本身就有大制(一斤克)与小制(克)之分,有兴趣的可以深入探究。

#深度好文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jxjs/12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