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正在成为新型显示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今年前两个月这里新型显示产业出口量达21.5亿元,同比增长33.1%。
新型显示技术不仅让屏幕更薄、更清晰,还拓宽显示应用的领域。从可弯曲的车载显示屏,到可折叠的手机屏幕,新型显示技术让这些屏幕不仅是显示信息的工具,更是我们与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世界互动的“触点”。
如今,厦门集聚新型显示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家,他们忙接待、忙扩产、忙上“新”。记者探访了这个充满活力的产业。
发力“小”和“精”新型显示产业蓬勃发展
厦门思坦集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监李美云:听障人士听觉不好,可以通过外界的声音来转化,通过眼镜来转化成文字的内容,在眼镜上面去呈现。
在厦门一家新型显示屏生产企业,大家正在探讨一款新产品。这个面积只有四分之一指甲盖大小的微型显示屏,把它组装到眼镜里,就有了眼前这款重量只有几十克的AR眼镜。即便在强光下,镜片上依然能呈现出清晰的图像,还能加载各类应用和文字信息,市场热度居高不下。
业内通常把小于一英寸的显示屏称为微型显示屏。目前,这家企业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微型显示屏的研发和中试,即将大规模量产,因为市场供不应求,企业24小时不间断生产,最近还会上马一条新产线。
厦门思坦集成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冯艳霞:量产之后,我们能够将终端眼镜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我们的预计年产值大概能够在15亿到20亿元人民币。
从去年以来,厦门当地发力“小”和“精”的新型显示领域,向价值链高端跃进。
这里的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不久前成功研发出一款微小尺寸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业内称为MicroLED。市面上常见的普通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每英寸由45到90颗发光二极管芯片组成,而这款新型显示屏,每英寸屏幕内组装了超过颗极其微小的发光二极管芯片,是全球像素密度最高的屏幕。
这款邮票大小的显示屏主要应用于智能手表,手表的内部驱动背板上,集成了44万颗微米级发光二极管。这就好比在每平方毫米的面积内,组装了超过颗小灯泡。当我们近距离观察屏幕时,普通发光二极管屏幕有肉眼可见的颗粒感,而这款微型显示屏分辨率则非常高。
厦门市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黄凯:我们行业内有一个预期,就是在MicroLED技术全面成熟以后,它还将催生一系列的包括AR、VR这样的一些产品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改变了我们显示领域的一些生态。
柔性屏技术革新提升用户体验
厦门市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是厦门聚焦新型显示产业技术前沿,打造的创新载体,为的是实现技术突破,加速产线融合的成果转化。
除了往“微型”和“精密”上发力,记者调研发现,不少企业在寻求“新”和“变”。显示技术朝着更加灵活、多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柔性显示屏是可以弯曲的屏幕,能够根据需要弯曲成不同角度。这家专门生产柔性屏的企业,研发出的三折叠显示屏刚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别看屏幕非常轻薄,但当它完全展开时,面积却相当于一个平板电脑的大小。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王磊:比如说你看视频或者打游戏,其实它是一个长方形的这样一个屏,比如16∶9或者4∶3,但如果说我们用三折屏,它就能够很完美地实现屏幕的长宽比。
而这款车载柔性显示屏,一上市就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