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近视眼的治疗之路

近视眼研究的进展

注:此文原是应邀为中华眼耳鼻喉科杂志的专家笔谈专栏所写的稿件.但稿件寄去后,被要求缩减字数,刪去部分参考文献,使作者无法畅谈。故现将原稿用博文形式发表於此。

视光学对於近视眼有明确的定义,就是在眼的调节完全放松的状态下,眼的光学系统只能将远处物体成象在视网膜的前面,而不是在视网膜上时,便称之为近视。或者说近视眼的远点位置不是在无穷远,而是在眼睛前面的有限距离上。虽然我们从光学角度对近视眼有非常明确的界定,可是对于近视眼的成因以及有效的预防方法至今仍是不十分清楚。

在近视眼的研究中,较早的一个争论是近视眼是由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在遗传因素的研究方面,早先的工作1-3发现孪生子的屈光状态之间有很高相关性,提示屈光与遗传的关系。另一类工作是比较双亲都是近视、仅一人是近视、或双亲都不是近视的三种条件下,子女为近视的发病率。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研究是Zadnik等4在年的报道。他们在美国加州橙县,查访了名年令在6至14岁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其中名为正视眼。结果表明,双亲均为近视眼时,孩子的眼轴长度较父母中仅一人为近视或均无近视的孩子的眼轴长度要长,并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这个结果说明,即使大部分孩子当时仍处在正视的阶段,双亲都是近视的孩子在眼轴长度方面已经存在演变为近视的潜在危险。年,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个研究组5报告了他们的一个纵向研究(longitudinalstudy)的数据(名小学生),对有近视的学生(21.6%)与仍为正视的学生的父母的近视状况的比较表明,两者存在显著的统计差异。这些研究提示了遗传在儿童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很显然近视的产生并不能完全由遗传因素所决定,我们可以利用统计遗传(statisticheritability)方法来研究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在近视眼成因的相对重要性。如果近视完全为遗传因素所决定,这个指标(heritability)当为1.00。但是Sorsby等()6在英国得到的结果为0.45,而Kimura()7在日本的结果为0.81。这些数据虽然随地域和种族而变,但至少显示了环境因素在近视的成因上也有相当的作用。

对於由诸多环境因素引起近视的研究方面,首先是确定哪一个因素对近视的发生和进展有较大影响。现在比较公认的是视近工作(nearwork),如长时间阅读书籍或在计算机前工作。这方面比较经典的一项研究是Young等年的报告。他们追踪了生活在阿拉斯加的三代爱斯基摩人,发现早先的一代中只有很少人有近视眼,但是到了最近一代,近视眼的比率已经达到65%。近视的增多,显然与年青一代开始受到的义务教育有关。与此同时和稍后,有一系列的报道及总结9-15都确认视近工作确实会造成近视的发生和进展。McBrienandAdams()16追踪了名使用显微镜的医务人员(年令范围为21-63岁)。在两年期间,起始时为正视眼之中有39%人员的屈光向近视眼变化,平均变化为-0.58D;起始时便为近视眼之中有48%人员的屈光有近视进展,平均进展为-0.77D。对这些受试者的眼结构参数测量表明,成年人近视的进展与玻璃体腔变长有关。JiangandWoessner()17通过对一位迟发性近视受试者(从19岁时为正视眼开始)连续三年的观察,发现该名受试者的屈光的变化(右眼-2.63D,左眼-3.00D)完全可以用她眼睛的玻璃体腔长度变化来定量推定。这些工作,进一步确定在成年人,当眼球的生长和发育完成之后,受到视近工作的环境因素影响,仍然可以导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从眼球的结构角度,视近工作会引起眼轴变长。所以在调节放松状态下,远处物体便被成象在视网膜之前。

除了视近工作被看成产生近视的危险因素外,有些研究者还从其他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例如,Hirsch()18回顾了92名近视、名为正视、和69名远视的小学生(13-14岁)在他们5-6岁时的屈光状况并加以比较,发现如果在5-6岁时有+1.50D以上远视的儿童,在13-14岁时通常仍为远视。5-6岁时屈光在+0.50D与+1.24D之间的儿童,到13-14岁时多数处在正视范围(-0.49D-+0.99D)。5-6岁时屈光在0-+0.49D的儿童则在13-14岁时容易成为近视眼。5-6岁已经是近视的儿童在13-14岁时多有加深。Gwiazda等()19报告了对72名儿童从年令6个月开始连续9年以上的屈光数据。他们将这些儿童以初始的屈光状态分为近视和远视两组,数据表明在最初的数月至1岁多时,两组的屈光都向正视方向变化。对於近视组,他们的屈光可以维持在正视范围直到7-8岁,然后有约42%的儿童又逐渐成了近视。而在原来为远视的儿童中,在8岁以后仅有10%发生近视。GossandJackson()20报道了他们对一组初始屈光为正视的儿童的为期3年的纵向研究结果。他们比较了29名变成近视的儿童(9.1-14.3岁)与58名仍保持为正视的儿童(8.5-13.8岁)的眼结构参数,发现变为近视的儿童的初始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之比(AL/CR)明显高于仍为正视的儿童的这个比值。对数据的仔细分析发现,引起这个差别是由於变为近视的儿童的初始角膜屈光度(角膜曲率半径与角膜屈光度成反比关系)较另一组高。显然这个观察结果与前述的一些报道也是一致的。

在研究由于视近工作导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的工作中,近几十年的工作可归结为解答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经历同等的视近工作的人群中,有些人会变成近视,而另些人却能保持原有的屈光状态?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机制引起视轴变长?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工作都是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这种研究虽然可以发现正视组与近视组之间在某些方面的差别,但是无法肯定这种差别是存在於近视发生之前,还是是由於发生近视以后而造成的。所以我们无法由此来推断可能引起近视的危险因子。对于上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很容易想到是否某些个体在近视发生之前,他们的与调节功能有关的参数便与其他个体不同,或者是这些参数因视近工作所引起的变化与他人不同。这方面工作最初集中在对於人眼暗焦点(darkfocus,或称张力性调节tonicac







































寻常型白癜风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gdjs/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