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暑期
家长最关心的就是
孩子的视力问题
纷纷带孩子到专业机构
做视力检查
同时
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
家长最困惑的就是
选择哪种配镜方法
才能有效控制近视发展
▽
以下是目前已知的几个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方法:
从对比中大家不难发现,每种方案都有利弊,有些效果更好但成本较高,风险也相对较大;并没有所谓“最佳”方案,只有较适宜的方案。
”▽
这些近视控制方案中
我们发现了一个名词叫做
”周边离焦控制镜片“
这到底是什么
真的有效果吗
今天
姥姥就和大家来聊聊
离焦和近视控制
▽
▼
人们习惯将眼睛比拟成一部照相机:
眼角膜及晶状体(相当于相机镜头)会把进入眼球的光线聚焦并投射到视网膜上(相当于底片),形成影像。无限远(5米以外)来的平行光线通过不用调节的眼屈光组的屈折后成焦点在视网膜上,叫正视眼。
如果光线无法聚焦在视网膜上,便会出现“屈光不正”的问题,导致影像迷糊不清。如果聚焦在视网膜前,则称为近视,聚焦在视网膜后,则称为远视。
在这里,有必要引入眼轴的概念:
眼轴是把眼睛看成一台光学仪器来描述。从眼球接收光线的最表层,即从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感受光线最里的一层)的距离看成是物理中的光学系统的一条中轴线,这就是所谓“眼轴”。
▌在眼球屈光力相同的情况下,
眼轴长度不同形成正视、近视、远视
当孩子生下来时,眼轴较短(16毫米左右),这时孩子的眼睛处于远视的状态,看物体是模糊的,也就是“离焦”的状态;这种离焦状态刺激了眼球的发育,眼轴因此而逐渐变长,这就是人眼的正视化过程。
如果这种发育“过了头”,就会形成近视。眼轴每增长1毫米相当于近视度。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近视简单分类为屈光性及轴性近视,但加州大学伯克利视光学院近视防控门诊负责人刘悦教授却认为:依据不同的角膜曲率或眼轴长度来区分屈光性近视和轴性近视是不科学的。
根据一项持续14年的大样本随访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角膜曲率变化很小,对屈光度变化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除了圆锥角膜等特例,青少年近视的发展主要来源于眼轴过度的拉长。也可以说,无论角膜曲率的高低,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本质都是眼轴的增长过快超过了正视化所需要的程度,青少年近视应都属于轴性近视!
——摘自刘悦教授
《近视临床防治的10大概念误区》
▼
▽近视控制
二三十年前,近视被普遍看作是一种遗传因素很强的眼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将这一传统的认知颠覆了,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各种不同等级的动物(如禽类、哺乳类、灵长目类)的眼睛在发育期均被证实具有自适应能力,眼球变成近视还是远视,更多是由生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离焦环境刺激所导致的,用眼环境才是导致近视发生和发展的主导因素。
那么,在视网膜各级神经元分布比较密集的中央区和较为稀疏的周边区域里,哪一部分的离焦刺激对近视的产生起到主导作用呢?眼视光专家做了两组试验并得出结论:正常的正视化发育不仅仅决定于清晰的黄斑区视力,周边视网膜所接受的离焦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眼球发育的速度。
——摘自刘悦教授
《近视临床防治的10大概念误区》
大量的临床研究推导出近视加深的“幕后元凶”:
焦点落在视网膜前者称为前离焦(即远视化离焦),落在视网膜后面者称为后离焦(即近视化离焦)。看近时或近视眼视网膜周边呈后离焦(近视化离焦),这种视网膜周边后离焦是促进眼轴增长、近视眼度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
由世界著名近视眼研究专家、美国休士顿大学视光学院院长EarlSmith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视力矫正研究中心BrienHolden教授与中山眼科中心等组成的视觉合作研究中心(VisionCRC),对近视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发现:人的眼球是椭球形的,普通的单焦点镜片只有一个光度,通过镜片看到的物体可以清晰的成像在视网膜上,但通过镜片的周边看物体却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我们称为周边远视性离焦。
由于人眼有“看清物体”的自制机制,为了消除周边远视性离焦而导致眼球向后拉长,以达到周边成像在视网膜上。结果形成了近视加深。
如果可以通过镜片使周边成像在视网膜上或者在视网膜前,我们称为聚焦或周边近视性离焦,就切断了眼球拉长的原动力,达到抑制近视加深的目的。
在这一个理念的指引下,研究小组设计了一款镜片,后来由蔡司光学投入市场并且命名为成长乐MyoVision?镜片:
在对名中国在校儿童开展了为期12个月的配戴效果试验,结果在父母有近视史的19名分组儿童中(6至12岁)中,近视的发展程度平均减缓了30%。此试验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在名6至16岁中国青少年儿童中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临床试验。其中50名配戴,50名配戴标准单光镜片。对父母有近视史的6至12岁青少年儿童进行分组(配戴成长乐MyoVision?镜片的50名青少年儿童中有19名),并从中得出结果。Sankaridurgetal期刊,《视力测定法与视觉科学》,第87卷,第9期,年9月;-页。
▼
▼
在不久之前举行的著名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香港理工大学凭借由眼科视光学院林小燕教授、杜嗣河教授发明,并与豪雅光学(HOYAVisionCare)联合研发的“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设计获得第46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荣誉的全场总冠军,不仅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为得奖者举行了庆祝酒会,该发明更获得了多家权威媒体的广泛报道。
香港理工大学在近视控制领域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随着对近视离焦理论有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在视网膜上成清晰像的同时,在人眼内形成近视性离焦,可以有效地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
他们最早研发的是近视离焦软镜,但孩子的依从性不够好,主要是家长担心孩子白天上课时会滑落,对安全和效果都有担心。所以,他们进一步研发用于框架眼镜的近视离焦镜片,它的优势在于,配戴框架眼镜产品不直接接触人眼,儿童患者和父母的依从性更高。
年,香港理工大学与豪雅光学(HOYAVisionCare)决定以近视离焦理论为核心,将研发多区正向光学离焦(DefocusIncorporatedMultipleSegments,简称DIMS)镜片的合作提上日程。
年,理大开始招募配戴者开展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一共开展了24个月,将79名配戴DIMS镜片和81名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的青少年的屈光不正度数、眼轴长度等进行了对比。
试验结果表明,与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的试验对象相比,DIMS镜片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效果达59%,控制眼轴变长的效果达60%,这一结果已于年9月在英国召开的国际近视研究大会(IMC,InternationalMyopiaConference)上由香港理工大学公布。
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控制效果,源于理大的“近视离焦”理论。
▌香港理工大学眼科视光学院主任杜嗣河教授
杜嗣河教授表示:近视离焦和周边离焦,虽然都是离焦,但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从概念上讲,现在的周边离焦控制镜片是通过把周边度数改变之后消除远视离焦;而近视离焦,不单单是要矫正周边远视离焦,更重要的是要在视网膜前面形成一个近视离焦。这也是为何在临床上,近视离焦镜片对于控制近视度数加深效果更好的原因。
▌DIMS镜片原理图
▼
姥姥有话说
说到这里,关于近视控制的离焦原理及其主要应用讲完了。
关于近视眼的形成以及度数加深的原因仍是一个未被完全解开的谜团,眼视光专家们还在不断的探索中。离焦学说被提出之后,的确很好的解释了关于近视的形成原因,并且运用这一理论研发出的产品也越来越多。
对于眼镜行业从业者而言,应该积极的学习与离焦学说相关的文献,了解每一款产品的特性、适配人群以及验配方法;在向家长推荐产品时,应当实事求是,既不要夸大产品的使用效果,又要让家长对青少年近视控制引起足够的重视,选择适合的产品。
对于近视学生的家长而言,要相信眼科医生和专业验光师的介绍,不要被一些“江湖郎中”的虚假广告所蒙骗。与此同时,还要留意,形成近视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包括连续阅读的时间、阅读距离、照明、饮食习惯、户外运动等等。不能把控制度数的全部希望寄托于一款产品,还要总根源上消除不利的环境因素。
让我们一起携手,打好近视防控的攻坚战。
精益眼镜向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