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是一种以遗传基因为基础的发育性眼病。它形成在人体发生、生长阶段,即胎生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一般认为,10-13岁是近视始发的高峰。视力降低的发生率随年龄、学段的增长而升高。7岁儿童的近视发病率约为7%,15岁时上升为40%,到22岁时高达80%。视力低下的发病率出现4次突增高潮,年龄分别为9岁、12岁、15岁、17岁。后3个高潮恰好是小学、初中、高中年龄。显然与他们学习紧张、负担过重、用眼过多、视力超限有关,最终酿成近视发生。由于每个个体的承受能力不同,而出现了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的差别。近视眼虽大部分为出生后显现的病症,但与先天异变有关,胎生期是眼睛的造型、奠基阶段。此期眼发育瞬息万变,快速非常,稍有失误,就动摇了正常发生的基础。现在人们都感到青春期近视发生提前了,从高中提前到初中、小学乃至学龄前儿童,越来越早!这就不能排除胎生期种下的隐患。青少年近视是有自限性的,身体发育成熟后,近视即自动停止发展。通常,近视发病越早,其发展越快,度数越深,自限性越晚。这种类型的早发近视多始发在10岁之前,病情比较严重,常并发眼底退行性改变。以后导致视网膜黄斑出血、萎缩或视网膜穿孔、脱离的病例多属此类。12、13岁以后始发病的近视为良性者:病情轻、病史短、并发症少、自限性早。
近视发展与身高猛长相同步
临床上有个很明显的现象: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与身高长势相同步。通常身高猛长阶段就正是近视始发或加深的时刻,85%近视病例存在这种同步关系。并且这类患者还多有甜食、偏食、零食、厌食、多食的不良饮食习惯。长个子实为长骨骼,我们权称其为“骨-眼营养失调”。身体均匀长高、没有明确奇快奇慢长势的青少年,一般不患近视或近视度数很低。
如果身高猛长与近视确有同步关系,那又当如何理解呢?
最大的可能是体内有关骨营养素缺乏的缘故,首先是钙元素缺乏。
美国学者发现青少年近视普遍缺少钙元素,日本学者证实钙与眼球的形成有关。眼球巩膜眼球外壳最外一层)变得柔软无力弹性减退,眼球就会变得容易伸长,时间久了就容易近视。
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是巩膜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占巩膜干重量的75%。巩膜具有黏性和弹性的特性,使之得以维持眼球外形,保持视力的稳定。巩膜内含有较多的钙元素,随着年龄的增加巩膜硬度也增加,这可能与胶原量的增加、钙的沉积有关。
人眼巩膜中,虽然没有发现软骨和骨质,但并不排除是在进化过程中,由于有了眼眶、眼睑对眼球的保护而骨质消失,巩膜中还可能有“骨”成分保留在同属中胚层组织中。我国近视发病率高,可能与中国人普遍缺钙有关。故防治近视常规需补钙。食补更重于药补。
指压法
近视防治的关键,贵在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设法改变睫状肌的僵硬状态,缓解其紧张度,使之柔软。在前驱期和视机能紊乱期调治是可能使视力恢复正常的。只要有利于缓解过度调节,消减眼疲劳和增强眼球壁巩膜弹性的任何办法,都是有益的。各种治近视眼药和理疗针灸按摩法,只要无副作用都可试用。不论采用那种办法都必须持之以恒。眼疲劳的一个特征,是在患眼内鼻侧半眶缘后深处的骨面上,出现“反应点”。竭尽全力消除“反应点”,就意味着阻止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为了使孩子能准确掌握,特设计一套标准指压法的分解动作如下:①双手十指交叉抱拳。②双拇指翘立,保持两指相互平行并立。③拇指作30°弯屈。④举拳以二拇指指尖面顶端压住两侧眶内上角深处“反应点”。⑤然后伸直其余八指,四压四相叠,固定在额部;指端放在前发际处;八指平伸不弯曲。这个姿势既规范又合理,它可以保证二拇指尖准确稳妥地压住“反应点”,而且有助于持久坚持不发生疲劳。指压法每次不少于5~10分钟。
指压法千万不能挤压眼球。否则,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招致视力减退。我们曾遇见过由于做“眼保健操”手法不对,长期挤压眼球而造成近视的病例。当眼球受到挤压时,患者会感到眼前外侧视野内出现白光环。此时应略移开拇指尖,光环即告消失。施治时千万要压准“反应点”,否则疗效将大大降低,甚至无效,再强调一次:“反应点”是“活穴”,因人而异,随时可变,紧随病情的变化而变化,故万不可拘泥于一个固定“死点”。但“反应点”位移,一般不出那几个部位。有时,前几次施治后,出现“反应点”敏感度暂时增强的现象,局部触痛剧烈。对这种现象不必顾忌,不要中断治疗。以后随着施治的进行,敏感度大减,直到最终反应点消逝,病痛大减。这种疗法的效果是较好的,只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很有好处。前面规定的那些时间,一般说来都是学生用眼力过多的时间,特别是在晚上作业较繁重。
本文源于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