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航海史上,有这么一个历史事件不容忽视,它是古代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据。其影响力之大,辐射到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这个历史事件就是开始于永乐年间,并结束于宣德年间约三十年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与他的船队七次下西洋,途经阿丹、红海、等多个地区,向周边国家宣扬了大明的国威,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郑和船队在中国航海上占有一定地位,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也有几分优势。那么郑和船队在当时世界上具体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郑和船队的大小、船舶数量、速度、航行距离等方面与世界上同时期的船队进行比较。但是这却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郑和船队自身至今仍存在着团团疑云。
尽管郑和与他的船队进行了多次航行,但历史上对郑和船队详细的描述和记载却不多。《瀛涯胜览》中首次出现对船队大小和规模的描述,据记载,郑和的船队为“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
其中的“宝船”即是指郑和的船舶,当初统治者决定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中也包含着寻宝之意图,因此将郑和的船舶命名为宝船。在《瀛涯胜览》之后的史册,都延续了《瀛涯胜览》的说法,官方史籍《明史》也是如此。
对于郑和船队的大小记载,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明史中的记载是真实而符合实际的,但另一群人却提出质疑。
他们对此进行了严密的考究,并根据当时的尺寸单位与当今的尺寸单位转换计算出宝船的规模。一丈等于十尺,根据明代出土的尺来看,一尺约等于零点二八米,那么大号宝船的长度与宽度就可以换算为长.2米,宽50.4米,中号则为长.6米,宽42米。
人们认为宝船的长度与宽度不成正确的船舶比例关系,在实际航海中不可能正常航行,更别提驾驶着这样的船舶远渡重洋了。同时,还有宝船属尖底船还是平底船、动力来源以及关于宝船“料”容量等问题,对于这些疑云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郑和宝船中所运用的航海技术在十五世纪是领先于世界的。郑和驾驶着他的船队,开辟了十多条新的海上航线,最远到达了红海和非洲西海岸,途中经过了几十个国家,并且比哥伦布先七十年抵达“新大陆”,比麦哲伦早六十年到达“麦哲伦海峡”。背后没有过硬的技术,是不足以支持郑和的船队走向世界的。
郑和下西洋给世界许多宝贵的财产。在郑和船队出发前,郑和收集了许多关于海洋的资料,深入研究了海洋的岛屿分布、海峡情况以及水势气象等等,并依次绘制出《郑和航海图》等珍贵的海图资料,为当时的南洋航行提供了参考。
并且,此艘郑和宝船的建造整合了过往的造船经验,延用了元代的罗盘针以及阿拉伯的航海技术,将中外文明混合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航海及造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郑和下西洋还开启了十五世纪世界性的远航。十五世纪是一个地理发现的世纪,世界地图正在被人们一片片地拼全,其中世界性的航海就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的对外联系,航线跨越了东、西两个半球,将两边的世界连接在了一起,是全球化初期的实践。自从郑和于十五世纪早期进行了多次航行后,世界航海的序幕被拉开了。
葡萄牙派遣人员分别在、年发现了马德拉群岛等多个岛屿。年,人们发现了好望角。此后在十五世纪九十年代还出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样重大的地理发现,世界正在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郑和下西洋对邻近国家输出了中华文明,促进了文化圈的形成。并且,郑和下西洋还消灭了部分海盗,有助于世界航海的安全与和谐。
综上所述,郑和下西洋不仅在造船与航海技术上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它所带来的宝贵财富与重大意义影响世界,使得郑和下西洋在众多历史事件中被人们永远铭记。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