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这个地方曾是三国东吴三大造船基地之

“横屿船屯”是温州地区开发最早的一个原始形式的港口。《温州市志·大事记》载:“三国东吴大帝赤乌二年(),吴帝孙权在罗阳县境南地置‘横屿船屯’,委派典船校尉监督造船”。横屿船屯驻扎水兵训练水军,并聚集停泊众多的船舶,北联沪宁,南通闽粤,当时与温麻船屯(今福州)、番禺船屯(今广州)并为东吴三大造船基地。

船屯古址在什么地方

古“横屿船屯”的位置在今平阳县仙口至西湾墨城沿海一带,而以仙口为中心。据《大清一统志》载:“仙坛山本名横岙,一曰横屿,三国吴置横屿船屯,盖以山名。”还说:“昔时仙坛山分横屿、阳屿二支,即包括墨城、仙口、仙坛诸山在内,今墨城西南之阳屿岛尚存其名,即古船屯也。”

古“横屿船屯”大概所在地

《永嘉郡记》就有一则记载仙口山仙坛岩文字,题为《仙石》:“阳屿有仙石山,顶上有平石,方十余丈,名仙坛……”。孙诒让在《仙石》记载后有一段按语:“今平阳县城外有仙坛山,平石犹存。《方舆纪要》谓此山本名横屿,三国吴置横屿船屯,盖以山名。”《雍正通志》引《晏公类要》云:仙坛山在县东五里。盖宋时仙坛山,实是该东山、九盘岭、五马岭在内。据此可推,《永嘉郡记》之记仙坛,为仙口山。

东吴地处江左,江河纵横。在汉末逐鹿中原及三国鼎立的年代,江河成了天堑,船只甚为重要。平阳仙口一带独特的优势,使其成为东吴时期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年鳌江挖出“唐代奇香古木”,胸径3米长逾13米重达30吨

当年造船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一个天然港湾或海湾。仙口一带在当时正是这样的海湾。据考,瑞平塘河的塘堤,是平阳县最早的海堤。直到七八百年后,原宋埠镇政府所在地尚名“海口”。后因“宋氏筑埠于此”,才更名宋埠。由此可见,仙口一带在当时是个天然海湾。二是造船要有大量木材资源。横屿是飞云江、鳌江的结合部,两江流域未经开发,木材资源丰富,且木材沿江而下运输方便。三是造船要有熟练的技术人员。古瓯地陆路交通尚未开发,多靠水路。《三海经·海内南经》载:“瓯在海中,闽在海中。”一方面,可见瓯人到外界联系是靠水上交通;另一方面,也可推测古瓯人善于航海和有较高水平的造船技术,能建造扁舟、轻舟及楼船。

船屯规模有多大

东吴设典船校尉,管理船厂工场。至于典船校尉,据俞正燮的《癸已存稿》载:魏吴有校事官,似明之厂卫。厂卫是明东厂、西厂、锦衣卫的简称,往往被委以要职,为君主办事,直属中央管理。当时,横屿船屯虽地处罗阳县境,行政上却直属东吴中央政权管理。

横屿船屯规模有多大?从公元239年建立,至280年东吴灭亡的40余年间,它为东吴造了多少船只?查无确切记载。但从飞云江南岸这片已淤积的一大片平原的名字叫万全(全即船的谐音)垟来看,船屯所造的船只的数量是很多的。据东晋史籍《晋阳秋》关于晋军灭吴时缴获舰船数量的记载推测,横屿船屯在44年间,所造舰船当有数千艘之多。

东吴战舰模型

据东晋《风土记》记载,当时永宁县(指横屿船屯)出产五会大船。这种大船多用豫章楠之类上好硬木制成,极为坚固。横屿船屯造船,已应用分隔舱结构和多帆多桅船的造船技术。从船首到船尾以8副隔舱板,把船体分成9个严密的船舱。多帆海船则利用斜移帆面到合适角度,充分利用风力,“斜张相取风气,而无高危之虑,故行不避迅风激波,所以能疾”。可见当时横屿船屯在造船技术上已处于领先地位。

赤壁之战美术作品

横屿船屯所造舰船,主要是军舰,其次为商船。船种除继承汉代楼船、朦艨、斗舰、赤马、先登、斥侯外,还建造了走舸、舫船、油船、舟句舟鹿等。最大的战舰可载士兵,有上下5层。商船“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

屿船屯的设置,推动了东瓯造船业的蓬勃发展。东瓯造船业自此进入全国造船业的先进行列,历经晋隋唐宋,长盛千年而不衰。公元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横屿船屯入晋。

苍海桑田话变迁

横屿船屯的设置,大大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西晋太康四年(公元年),析当时属安固县(现瑞安县)的“横屿船屯”,建始阳县,隶属临海郡。这是平阳历史上首次建县,据吴承志考证,始阳县城设在仙口。建县不久,又改名为横阳县,县城迁往今昆阳。

仙口村

仙口海湾何年淤积为桑田,已无考。但宋绍兴十五年(1145)十一月,有日本商船一只,十九人,遇大风,漂流至仙口,可见其时海湾仍在。元初,抗元义军群起,平阳也成了战场。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避乱来到这里,曾写过《避寇海滨》《神山寺仿僧》《过风门岭》《归自越,避寇海滨,寒食不得祭扫》四首诗及《蜃说》一文。元人章祖程为其诗作注:“庚寅岁(1290)山寇为妖,先生避地仙口作也”,证明了仙口即海滨也。诗中“兵尘何处避,春色使人愁”“去年此日身为客,及到乡山又客中”,甚感苍凉,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痛苦。而其中“空山卓锡影,断石系舟痕”之句,看来海湾已淤积了,系船石也就无用了,被抛弃了。到明嘉靖间,已有仙口塘记载,可见已成良田了。

仙口村

清诗人张綦毋有诗云:“横阳两屿夹晴川,故老相传泊万船,不信蓬莱有清浅,眼观沧海变桑田。”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昔日碧波荡漾的万船洋已变成良田千顷的万全平原。然而,仙口山的土地里、田畴间出土的许多瓦砾碎片,仿佛在诉说着那一繁忙热闹的往事。

文字来源:《美丽平阳》、《横屿船屯与仙口》(李成廉)、《横屿船屯和渔乡西湾》(陈虹东)

图片来源:《鳌江古镇》、《温州古道》、《发现浙里》

赞赏

长按







































郑州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的症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hfsl/3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