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病因与营养治疗
近视是看近处的物体清楚,而看远处的物体模糊。从人类进化来看,近视是现代病。从年数据来看,目前全球近视患者数量约14亿人,中国已超过6亿人。在近视患者年龄结构中,我国青少年近视人数总计约2.7亿,居世界首位,其中6岁儿童的近视率达到约15%,小学生近视率达36%,初中、高中学生的近视率分别维持在70%以上。
在采集狩猎时代之前,不曾有人患近视。因为如果远视能力差,采集食物的能力就差,同时发现野兽、蛇和其它危险的能力就差,人类可能在年轻时就会死去,生下孩子的可能性就小,繁衍下来的可能性也小。人类进入农业革命后期,开始出现近视,到工业革命时代高发。公元2世纪古罗马时代医学家盖伦诊断出近视,提出了近视这个术语。中医最早记载近视算年前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称之“目不能远视”,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称之“能近怯远症”,清朝黄庭镜的《目经大成》始称近视。
当今医学定义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主流医疗认为近视的基本病因是遗传因素和用眼不正确,如长期近距离用眼、环境照明不佳、阅读字迹过小和时间过长。
主流医疗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近视问题,目前主要办法是根据患者近视情况佩戴眼镜。眼镜最初是富兰克林于年发明的。医院通过手术治疗近视,但手术后一般在两年后复发,而且近视加重,甚至有经常流眼泪的后遗症。
营养医学从人体视觉原理分析,认为营养不均衡才是近视的关键原因。人通过眼睛视网膜看东西,视网膜上有感光色素。人体有四种感光色素,视紫红质、视紫蓝质、视紫质、视青质,分别分布在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内,感光色素会分解成视蛋白或视黄醛。视蛋白是一种蛋白质,视黄醛由维生素A转变而来。感光色素的产生过程就是视黄醛和视蛋白结合的过程,但不是简单的结合,视黄醛要先去肝脏转化成能被再使用的视黄醛,然后再回到视网膜,与视蛋白合成感光色素。如果蛋白质和维生素A摄取太少,感光色素就少,眼睛就会看不清东西,看书时就会不自觉地将身体前倾,靠近书本。但这样用眼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眼睛就会模糊,这时为了看清楚东西就要调动眼球周围的眼肌,通过挤压眼球,改变眼球形状来改善视力。出现这种情况的早期是假性近视阶段。此时因为眼球受压时间较短,只要停止看书,凭借眼球自身的弹性,视力还可以恢复,但时间太久后,眼球长期受压,最后彻底变形,眼球弹性不再回复,就造成了真性近视。
感光色素减少的原因是用于合成感光色素的原料太少,或促成这一反应进行的酶、辅酶太少,感光色素生成不足,导致视物不清,最后形成近视。生产感光色素的原料,即视蛋白、视黄醛、酶和辅酶的材料就是营养素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患近视的人一般小时候就吃太多垃圾食品,加上蔬菜水果农药化肥种植,动物激素养殖,摄取的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维生素C、矿物质很少。营养临床证明,额外补充这些营养素,加上改变不正确用眼,度以内近视视力,年龄在20岁以下的人有望得到较大的改善,并不反弹。
《黄帝内经》: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两次诺贝尔奖得主鲍林:只要给予身体正确的分子,多数疾病可以消除。最佳营养是未来的医药。
郑家福健康无价,用知识指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