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我国青少年儿童近视率逐年飞涨,超过半数的青少年儿童患有近视。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我国近视患者总人数超4.5亿人,其中6岁儿童近视率约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近视率已达81%,呈现出“发病年龄提前、患病率急剧上升、近视程度高和发展快”的特点。预计到年,我国5至15岁青少年近视率将达77.4%,16至24岁青年近视率将接近94%,总近视人口将达7亿。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近视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危害:视网膜脱离、白内障、青光眼,均会严重威胁患者的视力。
高度近视会极大地增加发生黄斑病变的风险,严重损害视力。而这种黄斑病变并非中老年近视患者的“特权”,在儿童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中也观察到了黄斑病变的发生和进展。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吧!
______医院医院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探索中国儿童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黄斑病变的疾病病程及预测因素。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年8月至年8医院眼科就诊的儿童高度近视患者(双眼屈光不正至少-6.0D),随访至少4年,并根据META-PM对小患者的黄斑病变进行评分分级,同时记录豹纹状眼底的评分、脉络膜萎缩的区域和范围以及近视弧形斑的变化。
研究共纳入了例高度近视小患者(位女孩,51.4%),基线时平均年龄11.8±2.5岁(范围,4-17岁),平均屈光状态-7.65±1.86D(范围,-17.50D至-6.00D);平均随访4.9±1.2年(范围,4-8年)后,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年龄16.7±2.6岁,平均屈光状态-9.78±2.15D(范围,-18.38D至-6.25D)。基线时黄斑病变分级为0、1及2级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5.4%(91/)、50.7%(/)及13.9%(38/)[表1]。随访期间,共观察到52眼(18.9%)黄斑病变进展[图1],4眼从0级进展至2级(4/97,4.1%),44眼从1级进展至2级(44/,31.9%),1眼从2级进展至3级(1/38,2.6%)。此外,3眼(7.7%)的视乳头周边弥漫性脉络膜萎缩进展至黄斑区。
__图1黄斑病变的进展
2例患者(A和B;C和D)随访期间黄斑病变的进展。A)9岁患儿首次就诊时的眼底彩照,屈光不正-13.50D,黄斑病变1级。B)4年后,黄斑病变进展至2级,屈光不正-14.25D。C)14岁患儿首次就诊时的眼底彩照,屈光不正-11.00D,黄斑病变2级。D)8年后,黄斑病变进展至8级,出现片状萎缩(黑色箭头),屈光不正-18.38D。
表1基线和末次访视时眼部特征
____对黄斑病变进展的小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这些小患者具有如下特征:近视屈光度数增加更多(比值比[OR],0.72;95%置信区间[CI],0.56-0.92;P0.)及近视弧形斑最大径增加更大(OR,7.68;95%CI,1.63-36.2;P=0.)有关[表2]。随访期间,基线时无视乳头周围弥漫性脉络膜萎缩(PDCA)的眼中有47眼(20%)出现PDCA[图2],其中46眼PDCA位于视乳头颞侧,另一眼位于视乳头下方。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出现PDCA与近视度数增加更多(OR,0.70;95%CI,0.54-0.92;P=0.)及近视弧形斑最大径增加更大(OR,8.28;95%CI,1.33-5.17;P=0.02)相关[表3]。
__图2视乳头周围弥漫性萎缩的进展
随访期间视乳头周围轻微萎缩进展为弥漫性萎缩。A)10岁患儿首次就诊时右眼眼底彩照,屈光不正-6.5D。可见轻微的视乳头周围弥漫性萎缩(白色箭头)。B)4年后,视乳头周围弥漫性萎缩进展至黄斑区(白色箭头),屈光不正-9.38D。
____线性多因素分析发现,近视弧形斑最大径增加与近视度数增加(P0.)及PDCA发生(P=0.02)相关。若将黄斑病变进展作为参数共同分析,则近视弧形斑最大径增加与近视度数增加显著相关(P=0.)。
__表2有无黄斑病变进展的眼部特征
表3有无出现视乳头周围弥漫性脉络膜萎缩的眼部特征比较
____基于如上分析,近视弧形斑的扩大是黄斑病变进展和PDCA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这是为何呢?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近视弧形斑扩大的第一步是Bruch膜向颞侧朝黄斑区移动。这导致了视乳头鼻侧Bruch膜的牵拉和颞侧Bruch膜的缺如,形成近视弧形斑。随着眼轴进一步拉长超过26.5mm,Bruch膜向各个方向迁移,导致视乳头周边弧形斑的扩大。Bruch膜的迁移和扩大与眼轴增长密切相关;从临床角度来看,颞侧弧形斑的扩大可能预示着黄斑病变进展高风险。
目前,高度近视造成的黄斑病变的预防及治疗手段有限,其造成的视力损害不容忽视,需对其提高重视。对于高度近视患者,需进行眼底检查并定期随访;尤其是具有高危特征的小患者们,更要加强用眼卫生教育,防止近视加深过快!
__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