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用眼方式的改变,学习强度过大与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让近视成为了很多青少年儿童常见的问题。“看东西时凑得越来越近”是近视患者最常见,也是最易被发现的一种现象,然而,通常对于7岁以前的孩子来说,看东西凑得近,未必是真正出现了近视,而很有可能是出现了“远视性近视表现”。
什么是“远视性近视表现”?
我们人从出生时开始,身体的器官都处于发育初期,正是经过日后的不断发育,才令我们的器官具有了他们各自的功能。眼睛也不例外,人刚生下来的时候,眼球是呈扁球形,由于前后径(即眼轴)相对较短,故往往会呈现出远视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生理性远视。通常生理性远视会在5~7岁时转变为正视。
所谓远视,指的是外界景物的反光进入眼睛后,经过屈光系统的折射,其焦点落在视网膜的后方,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所导致看远看近均不清晰的现象。当某些孩子睫状肌和晶状体的调节能力较强时,就能够使眼内晶体变凸增大屈光力,让光线能够在视网膜上聚焦,使轻度远视隐而不露,表现出视力正常的假象;然而当远视程度较深时,眼睛本身的调节力难以弥补这种差异,就会出现明显的视物不清。为了看清目标,只能缩短距离使影像目标放大,以此来增加辨认能力,所以表现出貌似近视的姿态,在医学上称之为“远视型近视表现”。
散瞳验光能够避免进入“远视性近视”误区
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看东西凑得很近的现象后,不可盲目地根据“经验”就认定孩子出现了近视,而应当采取正确的方法为孩子进行验光,分型辨症,才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孩子患有远视,需要治疗吗?
通过散瞳验光后,发现孩子的确是存在远视的现象,应当采取两步走:
第一步,带孩子进行眼底检查,查看是否由远视现象引发了弱视现象,如存在弱视现象,应当及时地采取弱视康复方法进行弱视的康复,因为弱视与眼睛发育有直接的关系,故受年龄影响很大,应当“早发现,早治疗”;
第二步,若孩子未存在弱视现象,则应当继续观察孩子的视力发展状况,如半年后,孩子远视度数得到50~度的降低,那么说明孩子的生理性远视在逐渐地改善;倘若半年后未发现孩子远视度数的降低,则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矫正远视。
温馨小tips:造成孩子视力变化的因素很多,不可凭借家长自身的“经验”盲目地判断,否则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