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天团队发现ldquo近视抑制剂

  记者不久前随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办公室工作人员来到温州医科大学动物眼检测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周翔天研究员和他的团队正在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光学相干扫描仪等仪器,对实验小白鼠的视力进行检测。

  周翔天多年从事近视和眼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创建了一种全新的近视动物模型,并对近视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已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同时,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鼠屈光以及相关参数的检测技术和平台,利用小鼠完备的数据库、芯片、基因模型等开展动物的近视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在细胞培养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近视并发症会导致因病致盲

  “近视人群的发病率近年来越来越高,近视人群也越来越常见,但却没得到重视。”周翔天表示,自己从事近视发生机制研究多年,但国内大多患者对于近视没有“放在心上”。近视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发病之后只能以矫正为主,但多数人简单地认为近视仅仅是看不清楚东西,只要戴上眼镜矫正就好的想法是错误的。

  “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往往会伴有并发症的出现。”周翔天指出,如果从小就高度近视,又没有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导致弱视、斜视等,而相当一部分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的致盲性疾病也与高度近视有关。

  周翔天介绍,高度近视患者伴随着屈光度的增加,眼底可能会发生退行性或萎缩性的病理性改变,比如,随着眼睛屈光度增加,眼球拉长巩膜变薄、眼压升高,琉璃体液化、混浊,容易并发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劈裂等并发症。

  周翔天警告说,高度近视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埋下致盲的隐患。目前,高度近视产生的并发症已经是我国因病致盲的第二大原因。

  此外,高度近视还会“祸害”下一代。据介绍,高度近视眼主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双亲有一方是高度近视尤其是父母都是高度近视,是孩子高度近视的重要风险因素。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高度近视,“遗传”何来 一说?但细心排查,他们双方家族里可能有高度近视的成员。

  “腺苷酸环化酶”或能治近视

  周翔天介绍,对于高度近视的研究往往通过抽取患者的外周血来分析基因,但考虑到基因突变、进化等因素,目前还无法通过基因治疗来解决近视问题。要找到导致人类近视的“元凶”研制出更好的近视治疗手段,还得换一条道路。考虑到安全、贴近的研究方式,周翔天和他的团队运用了建立动物模型的方式展开对于近视发生机制的研究。

  通过豚鼠的动物模型试验,周翔天和他的团队发现了近视与一种被叫作“多巴胺”的可以调节情绪的神经元物质的数量有关。同时,“多巴胺”不仅影响近视,还会影响到眼睛的发育功能。“接下来,将通过动物模型更多地找到近视特异性的病变,希望能够发现一种不影响眼睛功能及正常发育,同时能干预近视进展的方法。”

  除了“多巴胺”的发现外,周翔天团队通过动物模型还发现了巩膜胶原蛋白的奥秘:巩膜胶原的减少导致眼睛巩膜韧度降低,在眼内压的作用下使得眼睛更容易延伸,最终导致近视。而一种被叫作“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剂,在有效抑制动物近视进展的同时并不影响正常屈光发育。

  由于“腺苷酸环化酶”对近视有着良好的抑制作用和非常好的特异性,或将成为近视治疗药物研发的新靶点。周翔天坦言,虽然目前国际上对近视的机理研究没什么重大突破,但这两个发现对于目前近视的治疗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未来,或许会在“腺苷酸环化酶”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近视的抑制剂来治疗近视。据悉,周翔天团队今年继续受到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对近视的发病机制和遗传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当然目前最好还是应当从源头上防止近视发生做起。”周翔天特别提醒说, 青少年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营养均衡,切忌偏食,不要吃过多的甜食,如果父母一方有高度近视的孩子应尽早给予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jsss/56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