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魏文斌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的SS-OCT/OCTA特点。
完整视频专家介绍魏文斌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同仁眼科中心副主任,眼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眼底病首席专家,教授。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医德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入选首批国家级和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特支计划工程首批领军人才。在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主编专著0余部。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4项。现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等十余种专业杂志编委,《中华眼科杂志》《国际眼科纵览》《眼科》《实用防盲技术杂志》副主编。中国医药教育学会眼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学会眼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大数据学会眼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视觉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协会眼科与视觉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底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欧美留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同仁张晓楼眼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课程回顾魏教授一开场就介绍了OCT的发展史。近年来,从时域OCT到扫频OCT,OCT技术的更新迭代大大促进了眼科影像方面的发展。魏教授指出,目前OCT已经是眼科不可缺少的诊断工具之一,视微影像的扫频源OCT扫描长度的加长、深度的加深弥补了以往频域OCT对玻璃体、视盘及脉络膜相关疾病诊断的不足。
视微影像扫频源OCT具有穿透性强、扫描范围广、SuperDepth?技术、OCTA拼图及深度学习等特点,临床上对于脉络膜血管量化、肿瘤性疾病、视网膜周边疾病诊断及科研能提供更好的帮助。年视微影像SS-OCTA评估色素性视网膜眼(RP)患者的脉络膜血管变化的相关研究也已经发表。
紧接着,魏教授为我们详细阐述了病理性近视眼底病变的SS-OCT/OCTA特点。病理性近视目前是中国近视眼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病理性近视继发的眼底改变的致盲率不断增长。魏教授介绍了近视、病理性近视的相关的眼底改变及分类,其中眼球变形和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导致患者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视微影像SS-OCT病理性近视眼底改变魏教授指出视微影像SS-OCT可以清晰看到牵拉处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形态、部位、范围等情况。病理性近视SS-OCT牵拉性改变一般分为:视网膜劈裂、黄斑脱离、玻璃体牵引、后巩膜膜葡萄肿。
病理性近视SS-OCT黄斑病变魏教授介绍了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分级、同时视微影像SS-OCTA的高分辨率对于病理性近视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可在观察CNV时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同时视微影像SS-OCT提供在病理性近视圆顶状黄斑(DSM)黄斑部玻璃体劈裂、周边部玻璃体劈裂、病理性近视视盘结构及血流灌注与青光眼的关系等相关疾病的诊断上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诊断工具。
同时魏教授也指出,现在近视病因不明,病理性近视的发生发展与基因及环境有关。近视及病理性近视所引起的继发性改变,已经使其成为主要的致盲性眼病。近视→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是功能性眼病→器质性眼病的演变。预防近视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其有可能发生的致盲性眼病,而不是仅仅聚焦于“眼镜”。
OCT及OCTA的出现,使我们对近视眼底病变的发展变化有了透彻的了解,对指导治疗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同时魏教授也肯定了视微影像的SS-OCT扫描深度和广度的优势,尤其对病理性近视后部形态结构的研究优势突出。
▼往期精彩回顾▼·黄斑区OCT术语与解析-黎晓新教授·病理性近视的SS-OCT研究-陈有信教授·SSOCT原理及在眼底病中的应用-张明教授·扫频OCT/OCTA探秘-王敏教授·SS-OCTA在眼底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俞素勤教授·视微如著,眼界大开-丁小燕教授·OCTA在视网膜脉络膜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陈彬教授·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广角OCTA应用-陈欢·SS-OCT与人工智能助力急性CSC三维脉络膜血流指数分析-杨景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