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许迅教授、何鲜桂副教授团队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华柏恩视觉研究中心(BrienHoldenVisionInstitute)PadmajaSankaridurg教授团队的专家学者们合作开展了一项儿童近视风险因素分析研究,评估不同的环境和行为因素对儿童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于年10月发表在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Reports[1]。该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仅睡眠时间较晚这一行为因素,就能使学龄儿童近视的概率更大,发病率更高,度数增长更快。
研究内容及结果本研究基于STORM研究[2]的问卷调查结果展开,分析了来自上海市八个行政区内24所学校的名小学生数据。问卷以手机应用程序的形式由学生家长每年填写四次,问题涉及人口统计学信息、近视家族史、日常活动和用眼习惯等方面。本研究主要侧重于评估环境和行为因素,尤其是与睡眠有关的因素,对儿童近视发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睡眠时间越晚,近视的发生率就越高。如下图(Figure3)所示,在两年的观察期间,每天晚上8:30以前睡觉的儿童仅有7.9%发展为近视;而在10点及以后睡觉的儿童则有14.1%成为近视。
为了进一步了解睡眠习惯与学龄儿童近视之间的关系,研究首先对问卷采集到的各个自变量与基线期近视患者比例,24个月随访时的新增近视率和平均近视增长度数等三个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将所有与上述结果变量有显著相关性的自变量都纳入多元模型再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晚睡儿童不仅在基线期患有近视的概率更高(AdjustedOR=1.55,P=0.04),在2年随访过程中发展为近视的风险更高(AdjustedOR=1.45,P=0.02),其近视度数的增长也较早睡儿童多(P=0.)。
Table2.
Multivariatelogisticregressionmodelforbedtimeandbaselinemyopia.
Table4.
Multibariatelogisticregressionforusualbedtimeand2-yearmyopiaincidence.
Table6.
Multivariategenerallinearmodelforusualbedtimeandmyopicprogressionover24months.
此外,研究还发现,与晚睡呈显著相关性的因素,包括环境、人口统计学和行为因素等,也是已知的近视危险因素。
Table7.
Relationshipsbetweenbaselineusualbedtimeandpotentialvariables.
研究结论该研究证实,在校正了其他可能的干扰变量后,晚睡是学龄儿童近视发生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在此呼吁广大家长,不要让晚睡“困”扰了孩子近视。
参考文献
1.Liu,X.N.,etal.,Sleepinglateisariskfactorformyopiadevelopmentamongstschool-agedchildreninChina.SciRep,.10(1):p..
2.He,X.,etal.,ShanghaiTimeOutsidetoReduceMyopiatrial:designandbaselinedata.ClinExpOphthalmol,.47(2):p.-.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有哪些要求?随小编一起来看——
《通知》指出,睡眠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地各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
《通知》明确,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有条件的要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
《通知》强调,防止学业过重挤占学生睡眠时间。一方面,中小学校要加强作业统筹管理,使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另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以任何形式布置作业。
《通知》提出,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作息时间表,合理确定学生就寝时间,小学生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应按时就寝不熬夜。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对线上培训网课平台、网络游戏的规范管理,采取技术手段加强网课平台和网络游戏的监管,确保线上直播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教师要做好家校沟通,形成育人合力,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
《通知》要求,要加强学生睡眠监测督导,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或网络平台,确保要求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学生良好睡眠。
一起看《通知》全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地各校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广泛宣传充足睡眠对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
二、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学校、家庭及有关方面应共同努力,确保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三、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需要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小学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寄宿制学校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睡眠时间要求。
四、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中小学校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作业统筹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合理调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自习课或课后服务时间,使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