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轴到底应该多长,近视和眼轴的关系

什么是眼轴

眼轴长度是指眼球的前后距离,从最外面的角膜到最里面的视网膜之间的距离。

和我们的身高一样,眼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增长,慢慢生长发育变长的,一般成年后就基本稳定了。

那么眼轴是怎么影响视力的呢?

一张简单的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根据视力发育来看,婴幼儿的眼轴是偏短的,当外界光线进入眼睛后聚集在视网膜之后,所以婴幼儿都是远视眼,正常婴幼儿具有一定的远视,我们称之为远视储备;

随着发育眼轴的慢慢增长,当外界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膜上时,此时就是正视眼,所以眼睛的发育是一个逐渐正视化的过程;

当眼轴继续增长,当外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面时,就形成近视。一般来讲眼轴越长,近视度数越高。通常眼轴平均增长1mm,近视度数就会增加度。

所以说,婴幼儿、儿童的远视储备很重要,因为这代表着在眼睛发源于的过程中,眼轴是在以什么样的速度“奔跑”,如果眼轴增长得太快,那么就越容易发生近视。

眼轴多长才最好

眼轴长度是随着年龄而生长的,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通常认为是不可逆的。一般要到18岁左右,身体生长发育完成,眼球发育才会相对稳定,眼轴长度也会相应停止。

网上有下面这张表格,是显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眼轴发育均值表,很多家长看了这张表,一对比发现自己的小孩眼轴长度好像严重超标:

这个表格源自于很多年前报道的一篇文献,那个时代测量眼轴的设备是A超,A超这种有创接触式测量的方式存在压迫眼球的可能,而且测量误差达0.3~0.5mm。现代非接触式的光学测量都很精准,还有因两者测量原理不同,实测的距离并不相同,即使都非常准确,光学测量的结果比A超测量也要长0.1~0.2mm。所以用之前久远的眼轴数据来进行近视指导,并不科学,所以家长们不必那么紧张。

眼轴超出均值,就是近视吗?

有些家长就问,我家孩子眼轴长,是不是就是代表近视了呢?

不是这样的。眼轴的大数据标准值,只能作为一个参考。虽然存在一个均值,但其标准差挺大的,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单独看眼轴,没有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眼轴还需要和角膜曲率以及晶状体等眼部一些指标一起看,才有意义。

不同的角膜曲率,对于的眼轴标准长度是不一样的。角膜曲率越平坦,光线在角膜上折射的少,成像点就会更靠后,那么允许的眼轴就长一些,反之角膜曲率越陡峭,允许的眼轴长度就相对短一些。

角膜塑形镜的原理就是把角膜中央压平,阻止眼轴长度增长,从而达到清晰的视力。

那么是不是有了角膜的参数,再有眼轴,就可以算出来有没有近视呢?

还是不行,因为除了角膜,光线还需要经过晶状体折射,晶状体的折射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而晶状体的因素,目前在近视防控领域关心的并不多,有效的检查设备也较少。此外,前房深度也会有影响。

如果一定需要一个参考,43的平均K值,对应的正视的眼轴,大概是23.5mm。但这个数据个体差异很大。

所以,单独把眼轴的长度和人群平均值进行比较,是看不出孩子近视程度和发展趋势的。

那为什么医生那么重视眼轴呢?这是因为,在眼睛的发育中,角膜和晶状体的改变是极其缓慢的,可以视为定量,唯一的变量,就是眼轴。监测眼轴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月、每半年或者每年眼轴的生长速度,更能反映孩子近视发展的趋势。

如何测量眼轴?

眼轴测量的设备比较多:目前检查设备有IOLmaster,Lenstar、AL-san以及一些设备也可以测量眼轴。不同眼轴检测设备测量结果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我们一般建议始终用同型设备进行测量及进行眼轴长度变化的观察。

总之,家长们应该尽早给孩子测量眼轴,确定孩子的眼轴基线数据,不要执着于眼轴长度的绝对数值,每三个月或每半年复测眼轴,观察眼轴增长的速度,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对近视未来的发展做出准确的预判和干预。

本文来源:医院眼科赵阳主任

医院眼视光学中心

甘肃省青少年近视弱视防治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jszl/8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