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溜连挂,用来形容衣着或居家饰物拖沓不整,不利索。是晋北地区常用的一个方言词汇。比如:
快把那门帘摘了哇,地溜连挂的。
把那裤带往紧紧一紧。好蛋蛋的衣裳,一到你身上就得溜连挂的。
这袄袄袖子太长,倒敞还是扇风的,我才不穿呢,得溜连挂的。
作为一个“方言成语”,“得溜连挂”是由“得溜”和“连挂”两个词汇组成的。而“得溜”与“连挂”,明显是两个“方言记音词”。考其语源,大有来头。
先说“得溜”。
“得溜”,是“垂旒”的上古遗音。“垂”,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作“chui2”。普通话里的“ch”声,源于中古(唐宋)时期的“舌上音”。而中古的“舌上音”又源于上古时期的“舌头音”。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其所著的《十驾斋养心录》卷五的《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文中讲到:“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也。”按照钱氏的理论,今天的“zh、ch、sh”三母,上古时期读“d/t”。“垂”字的上古读音,郑张尚芳拟构为“diol”,读若“得”。“旒”字上古音读“ru”,中古《广韵》读“liu”,与今音相比,变化不大。
方言所谓之“得溜”,就是“垂旒”。
何谓“垂旒”?
“垂旒”是古代帝王和贵族冠冕前后的一种装饰物。以丝绳串玉珠而成。关于“旒”的制作,一般用12根五彩缫(丝绳),按朱、白、苍、黄、玄的次序,每根彩缫串12块五彩玉,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旒长12寸。在古代,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区别,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祭祀先祖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用5旒,每旒贯玉5颗。而天子临朝理政时所穿吉服,则用12旒,每旒串玉珠12颗。至于“垂旒”的作用,大概是显示威严。
无论从观感上,还是从语义上讲,“垂旒”,就是方言中的“得溜”。换句话讲,方言中“得溜”之义,出于“垂旒”。
得溜(垂旒)
再看“连挂”。
“连挂”,是“连袿”的方言记音。
“袿”字今音读“gui1”。上古音读“gwe”。方言中元音低化为“a”,即“gwa”。今天客家话里的“海陆丰腔”仍读作“gua”。
“连袿”,即袿衣,又称袿裳。按照《广雅》的说法,“袿衣”是一种长襦,以缯为缘饰。是汉代以前衣冠中的一种服制,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是模仿玄鸟燕尾所制。东汉刘熙在其所著《释名》中讲到,“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周礼·内司服》称“袿衣”是商代王后“三翟礼服”的遗俗。在古代社会中,袿衣是女子的盛装。据《隋书·礼仪志》记载,隋朝的时候,袿衣还用来作女子出嫁的嫁衣。
连挂(连袿)
“袿衣”之“袿”,直接衍生出今天“褂子”的“褂”。“褂”,不见于《说文解字》,为唐代以后新造字。
“垂旒”与“连袿”,是古代皇家贵族的衣冠。不光今人看来“得溜连挂”。古代的平民百姓视其为“得溜连挂”的。因为古代社会生活中,王公贵族不事劳作,他们的衣着多“礼仪”性质,以富丽、宽大为主。而普通劳动人民,则多穿紧身衣裤,且为粗布制作,为的是干活利索。在他们眼里,“垂旒”与“连袿”,就是“不利索”的代名词——这得溜连挂的,咋下地干活呢?
是故,“得溜连挂”,方言中有“不利索”之义。
(宋旭)
来源:雁门文丛
宋旭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