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扇窗户,通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眼睛”却变得逐渐模糊起来。
据《经济学人》报道,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16~18岁的青少年中,只有不到1/3是近视眼。但到了今天,将近4/5的青少年都患有近视。
北京大学发布《国民视觉健康》报告还显示,中国近视人口年突破7亿,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看不清大国”。
一项针对亚洲16个国家和地区共20多万人的研究显示,韩国19岁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最高,中国北京初中新生的近视率超过六成,新加坡小学生近视率接近40%。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相比于其他洲的国家,亚洲地区人口密度大,因而竞争也更激烈。沉重的课业任务、缺少户外运动是导致学生近视率猛增的第一杀手。
近视原因的传统解释
近视眼是由遗传造成的
近视具有遗传性,尤其是高度近视。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表明,近视的易感程度受DNA的强力影响。
目前,科学家们发现了大约40个与近视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控制着眼睛的结构、发育,或者大脑与眼睛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存在近视,子女近视的概率也会相对偏高。但基因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错误的用眼方式更是近视的催化剂。
书本是近视的“元凶”
从生物学层次看,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能改变眼球的结构。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眼球会不断调节射入的光线,使近处的图像聚焦在视网膜附近。
由于现在手机上的字体跟图片都比较小,人们在专注打游戏的时候,眼睛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离手机屏幕越来越近,长期下去很容易引起近视,特别是未成年的青少年,因为他们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达7~10厘米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常以此距离看书、写字,就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形成调节性近视,也就是即所谓的假性近视。
如果长期调节过度,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即所谓的真性近视。
躺着看书更容易近视
躺着看书,两眼不在水平状态,眼与书本距离远近不一致,两眼视线上下左右均不一致,书本上的照度不均匀,都会使眼的调节紧张而且容易把书本移近眼睛,这样可加重眼睛负担2~3倍,日久就会形成近视。
电子产品会加剧近视
电子产品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70%以上的近视都出现在青春发育阶段,除部分遗传因素外,大部分孩子患上近视是由于过早地过度用眼,相当一部分就是沉迷电子产品等。
为什么电子产品容易造成孩子近视?
由于电子产品屏幕亮度和视距频繁闪烁变化,眼睛为看清屏幕文字、图形等信息内容,眼睛的调节肌尤其是睫状肌必须频繁运动,久而久之睫状肌就会视疲劳或睫状肌痉挛,造成调节性近视,若不及时防治,很快就会由假性近视变成真性近视。
古人为何少有近视眼
古代有近视眼,最早关于近视眼的记载在宋朝,据史书记载,当初一个叫做欧阳文忠的人近视,平常读书非常困难。到了明清时期还有近视镜传入中国,据说皇帝也佩戴过。
好多的人可能以为古代的那些大文豪们经常游山玩水,写诗作画眼睛照样好使,其实不然,那个时候只要用功读书眼睛还是有可能会近视的。
相对来说古代近视的人应该比现在要少一些,毕竟古代没有手机、电脑之类的东西,他们不会一天到晚的拿着手机玩耍,近视的可能性少很多。虽说那个时候灯光稍微暗淡一些,但是读书看字还是可以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所以,近视眼的几率很小。
近视原因的新观点
过少的户外活动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凯瑟琳·罗斯为了研究儿童近视,将澳大利亚悉尼的6~7岁华裔孩子和新加坡的6~7岁华裔孩子放在一起比较。结果她的团队发现,悉尼的华裔孩子近视率只有3.3%,但是新加坡的华裔孩子近视率却高达29.1%。
更惊人的是,两地孩子的父母近视率都差不多,而且悉尼的华裔孩子每周要读更多的书,更经常近距离看物体。
为什么两地孩子视力会天差地别?
凯瑟琳·罗斯团队找到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悉尼的华裔孩子每周有13.75小时的户外活动,而新加坡的华裔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却只有3.05小时。
科学研究表明:每天在日光下进行两三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可有效预防或抑制近视的进展。室外光照能够帮助视网膜释放一种化学物质来放缓眼轴长度的增长。
总而言之,对于近视眼的人来说,如果不想让自己的视力变的更差,就需要戒掉自己的日常用眼陋习,多进行户外活动。而对于视力好的人来说,也需要勤加督促自己,合理用眼,以防近视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不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