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本诗意思是当年勤奋读书不知疲倦,不善保护自己的眼睛而患了眼疾,损伤眼睛的就是自己,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夜晚视物都如同灯将灭那样昏暗,早餐照镜子时常怀疑铜镜尚未打磨。千方百计四处求医,但都没有治好,只好学习僧人闭目养神来修炼了。晚年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才明白要怎么办。黄昏忽似灯将熄灭,朝黑暗长怀疑镜子没有磨。千药万方治不能,应该闭上眼睛学习头陀。
好吧,近视都近视了,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缓解的方法,古人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广泛的探索……
他们这样治近视
烟熏
《本草纲目·菖蒲》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大概等同于电脑旁边摆着的多肉植物,实用效果自行想象。
也有人把普通的植物油换成枸杞子榨出的油,宋代赵浩《养病漫笔》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药洗
老少皆宜的是外洗法。
《苏沈良方》卷七“治诸目疾”条,记载了一种外洗眼目法:“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毗痒。”方法就是打一盆热水,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据记载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遂能读小字”。有没有效果不好说。至少从讲卫生这一点上,是不错的。
药膳
还有一种方法是吃中药,药补加上食补。
《本草纲目》记载多种药物有明目助读的功效,比如芜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
黑豆枸杞
除此之外,黑豆和枸杞也是治眼病的首选,《冷庐医话》记载一人患上病目之后专服黑豆,并佐以洗目法,半年愈,“因服小黑豆勿辍,凡二十余年,迄今目光如旧,灯下可作细字,未始非此方之力”。
禁咒术
元明之际,禁咒术成为治疗疾病的一个正式科目,病人术前斋戒百日,不行淫欲,施术当日焚香,沐浴,静待作法。
(犯眼咒)按:左手持剑诀,指眼诵咒毕,将眼吹三口。如吹太过,则瞳人反背,再将前咒诵一遍,呵一口,则瞳人如故。天灵灵,地灵灵,家先香火不安宁,厨灶前头多秽犯,挖窖动土侵龙神,弟子念来神即晓,各安方位守家庭。我今拜请三光至,开尔翳障霎时明,一切火风皆灭没,神龙依旧复天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针灸
另一种是火骨针灸法,大小骨针,用前先用火烤,刺入对应穴位,即可治疗眼疾。《针灸易学·眼目门》《奇效良方》《针灸问答》都提示,灸大小骨空穴七壮,可以治愈多种眼疾,如眼睑赤烂、迎风冷泪等等。
他们的眼镜
真正意义上的眼镜传入中国是在明代宣德年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获得了极大发展,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促成了眼镜的发明。此后,眼镜被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清朝后期真正流行开来。
清代早期眼镜一般都用来进贡,只有皇族成员有资格享用,中期以后我国有了自己的眼镜生产作坊,主要用来进贡,皇帝会把质量一般的作为赏赐赏给有功的大臣。
清史记载,雍正皇帝年轻时视力就不好,自己说是戴了父皇御赐的眼镜才变得“精明”,批阅奏章的效率大大提高。45岁登基的时候视力已经很差,命令内务府造办处置办眼镜,有圣旨说:“按十二个时辰做近视眼镜十二副,在哪个时辰看得多的,重做六副。”两个月后,造办处做得水晶、茶晶、墨晶、玻璃近视眼镜十八副。
眼镜
雍正元年至七年之间,他们为皇帝制作了各式眼镜三十五副。雍正帝把这些眼镜随处安放,每到一地,随手可取。对于当时大多数没钱的普通人来说,还是乖乖回家吃药洗脸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