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教育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段考试卷分析
九鼎建议:
1.家长可帮助学生针对本次试卷分析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和未掌握的知识点,从而弥补不足之处,尽快练习,(我们九鼎教育物理教研组已针对八年级上册的所有内容作出三级考点的相关练习,已上传至QQ群请各位家长及时查阅,并根据孩子的试卷作出相关分析,督促孩子按照未掌握的知识点及时做好复习工作。)
2.相关的备考复习计划,请家长根据三级考点一一过关。或者是到九鼎教育找专业物理老师上一到两次一对一课程解决。(80以上自己针对失分点做相应的三级考点练习或者找老师问某个知识点有针对性的解决。65分-80分之间的建议期中考试前加一到两次个性化课程解决相应问题。65分以下建议家长找对应老师制定相应的考前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
3.考前每两天一套物理期末模拟试卷,我们八年级QQ群里会有相关资料,每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完成试卷并附有批改订正分析,包括知道了解自己不足的知识点处,并整理错题。针对往日错题再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附录: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备考模拟卷(一)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解:
A、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手掌宽度与此差不多,在10cm左右.符合实际;
B、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午餐吃g=0.3kg左右的食物.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G=mg=50kg×10N/kg=N左右.不符合实际.
故选A.
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2解:A、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对噪声没有影响,符合题意;
B、种草植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C、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D、严禁鸣笛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噪声的防治的途径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解答.
3.解: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应从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线开始测量,A、D选项中的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偏小,不符合题意;
B选项直接用刻度尺来寻找圆柱体的直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一般测量值会偏小,不符合题意;
C选项所示的方法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对应的示数即为圆柱体直径的大小.
故选C.
我们可以把C图中展示的特殊测量方法称之为辅助工具法(三角板、直尺等),可用在不能用刻度尺直接准确测量的一些几何体的高度、直径等物理量的测量中.
4.解:A、平面镜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符合题意.
B、水中铅笔变的向上翘起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C、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放大镜中的眼睛被放大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光的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直线传播,都是基本的光学知识,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非常多,我们应该学会辨别;正确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解题的关键.
5.解:A、泥鳅身上的粘液,相当于在身上涂了一层润滑油,减小了身体与泥之间的摩擦,便于泥鳅在泥中穿行,故A正确.
B、壁虎脚上长有肉垫,依靠大气压的作用吸附在竖直的墙上行走,故B错误.
C、骆驼宽大的脚掌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故C错误.
D、蛇身上的鳞片,增加了皮肤的硬度,是为了保护其在爬行时,不被划伤,故D错误.
故选A.
动物身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题目有很多:如啄木鸟的嘴尖而长、骆驼的脚掌面积非常大等等.如何将其结构特点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是这种题目的难点.
6.解:不同人的声带发声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
故选:A.
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7.解:用力推课桌的下部和上部,是力的作用点不同,使课桌发生了不同的运动情况,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故选C.
该题考查了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产生的影响,在判断时要注意辨别.
8.解:(1)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时,游客相对于船舱位置不变,所以说游客相当于船舱是静止的.
(2)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时,游客相当于河水、迎面驶来的船、河岸上的树木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它们为参照物,游客是运动的.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是一道基础题.应掌握并灵活运用参照物的选择方法解题.
9.解:A、超声波不在人耳朵的听觉范围之内,故A错误;
B、超声波也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频率高于赫兹的为超声波,故C错误;
D、B超仪检查身体,就是超声波的一个典型的应用,故D正确;
故选D.
知道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0.解:A、公共汽车启动时,其速度发生了改变,故A错误;
B、铅球在空中沿弧线下坠,其运动的方向时刻发生改变,故B错误;
C、动车减速进站,其运动的速度发生了改变,故C错误;
D、小车沿笔直的公路匀速前进,其运动状态没有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明确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不仅包括速度的改变也包括运动方向的改变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1.解:“人工彩虹”,这是指喷出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也就是光的色散.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的原理的了解,要会辨别生活中的现象.
12.解:光与镜面的夹角为30度,所以入射角为90°﹣30°=60°;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0°.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关键掌握反射角、入射角的概念及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13.解: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体积、重力不是物质的特性,和物质的种类没有关系,所以鉴别物质的种类应该利用密度的不同.
故选D.
能够用来鉴别物质种类的物理量有密度、比热容、热值等,但是也不能单纯只看这几个量的大小,还要结合多方面的知识,如:气味、颜色等来判断.
14.解:质量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分割成三份,质量变为原来质量的三分之一;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分割成三份,密度是不变的,等于原来的密度.
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质量和密度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
15.解:A、一瓶矿泉水放到冰箱里冷冻成冰块,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是质量不变,故A错误;
B、从地球带到宇宙飞船上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质量不变,故B错误;
C、把一张纸揉成一团,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质量不变,故C错误;
D、使用一段时间后橡皮擦,体积变小,质量变小,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质量的理解,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6.解:A、一粒米质量小于天平的分度值,直接测是测不出来的,故A不正确;
B、用天平测质量,是分辨不出杯子的质量与杯子加一粒米质量的差别的,故B不正确;
C、先用天平测出同一批此30粒米的总质量,用总质量除以粒数30,可以算出一粒米质量,故C正确;
D、在量筒里放一定量的水,然后放进去粒米,最后的体积减去初始的体积再除以得到一粒米的体积一粒米的体积,但由于米会吸收水分,因此测出的体积误差较大,由故D不正确.
故选C.
当被测物理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时,我们常采用测多算少的办法,即累积法.例如测一张纸的百度、细钢丝的直径、一枚大头针的质量,都可以用到这种方法.
17.解:由甲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故该眼睛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乙图中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该眼睛是远视眼,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中考的热点.
18.解:气球瘪了、竹子被拉弯、钢丝弯曲和弹簧的压缩都是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形变的一种;
所以说明的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故选A.
本题考查力的作用效果,会根据现象判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是何种变化,是一道基础题.
19.解:跳伞运动员跳伞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取决于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关系,无论伞张开前还是伞张开后,运动员的质量不改变,因此它受的重力不改变,前后一样大;故C正确.
故选C.
解决本题要明确,伞张开前后的阻力变化,运动员的重力是不变的,速度的变化是因为阻力的变化.
20.解:
因为ρ石>ρ水>ρ酒精;
所以石块在水中或在酒精中下沉,V排=V物;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V排g;
所以排出水的质量:m排1=ρ水V排=g;
那么排出酒精的质量:m排2=ρ酒精V排<g.
故选C.
考查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做题时应明确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并能灵活应用公式:F浮=G排=m排g=ρ液V排g.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空1分,满分9分)
21.解:欧姆总结出了欧姆定律,其名字命名为电阻的单位;
牛顿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用字的名字命名了力的单位;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日心说,研究了运动和力的关系.
故答案为:牛顿;力.
要想解决此题需要对科学家牛顿、伽利略、欧姆等的贡献有所了解,是我们学习物理应该了解的内容.
22.解:(1)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
(2)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舞台上的聚光灯应使用凸透镜.
故答案为:音调;声源;凸.
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防止噪声的途径和透镜对光线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关键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23.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坐在电影院内不同位置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影像,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故答案为:直线;漫.
此题考查的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两种反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和两种反射的区别.
24.解:由图可知,在用网球拍击球的瞬间,球和拍都变了形,这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空中向前飞行的网球都会往下坠落,这是因为网球受到重力的作用,而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所以物体向下坠落.
故答案为:相互;重.
通过网球运动中的常见现象,考查了我们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重力有关现象的解释,属基础题.
三、作图题(共1小题,满分2分)
25.
四、简答题(共1小题,满分4分)
26.解:提问:猴子捞月亮,为何捞不到月亮?
答:水中的月亮是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水中的月亮是虚像,是不存在的.
提问:水中的月亮是光的反射还是折射现象:
答:光的反射.
故答案为:猴子为何捞不到月亮?月亮在水中成的像是虚像,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写出的知识点正确且与题中情景相符都是正确的.
五、实验题(共6小题,满分27分)
27.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6.5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6.50cm﹣2.00cm=4.50cm;
(2)在弹簧测力计上,1N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2N,即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指针在“3”后3个小格处,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3×0.2N=3.6N.
故答案为:(1)4.50;(2)3.6.
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在物理实验中,虽然学习了很多物理量的测量,但没有特殊要求,只有长度的测量要有估读值,其它读到准确值即可.
28.解:(1)玻璃板可以透明,看对对侧的景象,用玻璃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后面移动,使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移去蜡烛B,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在较暗的环境进行,玻璃板更容易反射光,像会更清晰,为了使所成的像更清晰,本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5)若玻璃板比较厚,两个面都可以反射光而成像,所以实验过程中,会从玻璃板中看到两个虚象.
故答案为:(1)确定所成的像的位置;(2)完全重合;相等;(3)不能;虚;(4)较暗;(5)玻璃板太厚,两个面都反射成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做题过程中注意积累.
29.解:
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因为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故答案为:振动;能量;不能.
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点,是声现象重要的规律,难度不大.
30.
31.解:(1)要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应控制物体间的压力相等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应该选用甲和丙两个实验进行对比;
(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压力的关系”,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而物体间的压力不同,由图甲和乙两个实验可知,物体间的压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相同,利用图甲、乙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实验是不合理的,原因是: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故答案为:(1)丙;(2)不合理,没有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此题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考查了此实验中对滑动摩擦力的测量,运用了二力平衡条件.同时考查了控制变量法在此实验中的应用.
六、计算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18分)
33.
34.
35.
编辑:九鼎物理教研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