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主要是近视)控制手段?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且相对成熟的三大类应对近视的方法或技术分别是:验配合适的框架眼镜(普通框架眼镜,渐进多焦点眼镜,中央离焦眼镜,周边离焦眼镜)、角膜塑形镜、其它手段。
1.验配合适的眼镜
不同儿童的近视发生和近视状态是不同的,验配眼镜也不能“一刀切”。需要结合双眼的眼位(有无内、外隐斜)、调节力、屈光状态(有无屈光参差,有无过高的散光)等多种因素来考虑给配镜处方的。可能验光同样是度(-3.0D)近视的两个儿童,度是准确的屈光检查结果;但其配镜处方却不同,一个孩子需要用度(-2.75D)的眼镜而另外一个孩子需要用度(-3.25D)的眼镜——这是合适的处方。配镜处方不但需要“准确”的验光(获得单眼的屈光状态参数),更需要视功能、双眼视检查(双眼的协调配合状态)等多种视光学检查结果的参考,所以需要到专业的机构检查获得合适的眼镜处方。此外,除了配镜处方外,还要根据孩子的检查情况选择不同的功能性镜片(如渐变镜、双光镜、周边离焦控制镜等),不同的戴镜方式等以达到最佳近视控制效果。——配镜“合适“比”准确“更重要。
目前框架眼镜的几大种类:
1.中央离焦眼镜
将个微型透镜分布在镜片光心周围直径约32毫米的区域,每一个微型透镜均能形成近视离焦。即使在眼球旋转后,多区正向光学离焦设计也能持续性提供近视离焦。
2.周边离焦镜片
配戴普通单光镜片的近视患者,虽然中心视力处的物象投影在视网膜上,但其外围都投影在视网膜后方,这种现象就叫做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这种离焦状态导致视网膜向后伸长进行自我调节,近视眼度数增加随着眼轴长度延长而增长,从而引发近视程度进一步加深,也就是孩子的度数为什么会不断上升的原因。研究表明,通过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就可以缓解近视眼度数的不断增加。
3.多焦点
多焦点可控制的近视只占近视人群中7%的份额,主要针对调节超前,高AC/A的青少年近视。如果属于此类近视,渐进多焦点可以起到比较理想的控制效果,度数的增长幅度会明显低于普通的单焦点眼镜。但是如果您的条件不符合我前面所说的视功能参数,多焦点的控制能力非常有限(甚至适得其反)
二、角膜塑形镜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角膜塑形对儿童近视进展有明确的、有效的控制作用,但角膜塑形镜的验配有较严格的适应证和指针,并且价格相对较贵。有条件的家长应带孩子到有资质的验配机构接收检查和验配。同时要注意,角膜塑形镜有较强的医学属性,配戴的孩子一定要遵医嘱,并按期复诊。
角塑原理图
角膜塑形镜为什么能控制近视?
近视患者常常是眼轴过长的,其眼球后极部呈长椭圆状态,如果用普通单光镜片矫正黄斑中心凹的屈光不正,就会使周边视网膜处于远视性离焦状态,我们称为周边远视性离焦——而研究发现这种周边远视性离焦可能是促进近视发展的重要原因.
图1
屈光状态与周边离焦
A.轴性近视用普通单光镜片矫正导致周边远视性离焦;(图1)
B.研究发现近视眼周边远视性离焦最多,而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形态发生变化,周边视网膜形成了近视性离焦状态(图2)。
图2
而研究认为这种周边视网膜的近视性离焦可保护近视,减缓眼轴增长。
角膜塑形镜一定能控制近视吗?
近视的发生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角膜塑形对近视的控制效果有群体的统计学意义,但是对个体却是因人而异的,比如:
1)年龄:年龄相对大的儿童,其近视进展速度本已经变缓,如戴塑形镜会显得效果“较好”;反之,年龄相对小的儿童,如正处于近视的快速进展期,则戴塑形镜会显得效果“差”。
2)近视程度:角膜塑形对中、高度近视控制效果好而对低度近视控制效果差。推测是由于中、高度近视患者眼轴长,眼球呈椭球形,周边的远视性离焦更多,所以角膜塑形后产生的减少周边远视性离焦的效应大,对近视保护作用更强。反之,低度近视者,眼轴相对正常,眼球呈球形,周边的远视性离焦本就不多,所以角膜塑形后产生的减少周边远视性离焦的效应不明显,对近视保护作用弱。
3)眼轴:从上述分析看,其实角膜塑形的近视控制作用和眼轴相关关,而和近视程度关系不大。比如:A患者-3.0D(度近视)中度近视,通过做屈光发育档案时发现:其角膜曲率为46.00,眼轴23.5mm。可判断这是一个曲率性近视,其眼轴基本正常,角膜塑形对其近视控制的效果会变差;将会不如同样是B患者(同样度近视)轴性近视(角膜曲率为43.00,眼轴24.5mm)的近视控制效果好。
4)户外活动和近距工作压力:如果未注意减少其他的近视发展高危因素如少量的户外活动和大量的近距工作,角膜塑形的近视控制效果会受到影响。
5)适应证、配适效果、依从性:如果配戴塑形镜的患者,不是适合的对象,或是验配的配适效果差(如偏位),或是依从性差(护理不当、操作不当)也会影响近视控制效果。
三、低浓度阿托品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低浓度阿托品(0.01%)可以有效延缓儿童近视的发展,是最有前景的药物近视控制方法。阿托品抑制近视进展的机制并非是早期认为的解除睫状肌调节的作用,而是直接拮抗视网膜、脉络膜或巩膜上的特殊受体而发挥作用的,所以托吡卡胺(如双星明、美多丽)等散瞳药物(没有相应的受体拮抗剂)是没有近视控制作用的。长期使用阿托品可能会出现畏光、看近困难、接触性结膜炎、口干等不良反应,虽然0.01%的低浓度阿托品副作用极少,但仍有部分人群有不良反应表现。医院好像已经有低浓度阿托品用于临床应用。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矫正方式:
8岁以下的儿童,尚未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宜使用简便的框架眼镜矫正近视。
8-18岁的青少年是使用角膜塑形镜的“黄金期”,框架眼镜和角膜塑形镜都可作为常规选择,但不宜进行屈光手术。
19-40岁的成年人,近视状态趋于稳定,这个年龄段是行屈光手术的最佳时期,可以免去戴眼镜的麻烦。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优势虽有所减弱,但希望白天摘镜,又惧怕手术的患者也可使用。
4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逐渐出现老视症状,且四肢灵活性下降。此阶段,渐变多焦点框架眼镜是不错的选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