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穿越指南多带点钱,因为古代的眼镜真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如今,戴眼镜的学生们是越来越多,走到学校一看,几乎人手一副眼镜。现代人的近视,究竟是看电视、看手机看的,还是学习太刻苦闹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眼镜是发明史上的一个传奇——此时大部分正看着屏幕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多半戴着眼镜。可是你要知道,你平日所见到的、用到的那些眼镜可不是一夜之间被创造出来的。

雍正皇帝戴眼镜剧照

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你,如果是需要佩戴眼镜的人,那你真的该庆幸。如今走进眼镜店有千万种眼镜的款式可以挑选,爱美人士还可以选择隐形眼镜。总之,近视在当今已经被社会默认为一种正常现象,但在古代,近视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如果你恰好是个近视眼,却想穿越回古代,你也别急,眼镜一样会有,而且很可能还是意大利“原装进口”的,只是当时的眼镜真的很贵。

清末戴眼镜旧照

很多人会有疑问,世界各地都有各种视力问题,那眼镜到底是哪国人发明的?正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很难找到准确的答案。当然,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第一副近视眼镜,是在到年之间由意大利人发明的(一说英国人罗格·贝肯在公元年发明)。当时还并没有完善的验光技术,因此所谓的眼镜也不过是两片被连在一起的放大镜,甚至连支撑的脚架都没有。

新亚述时期水晶镜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直到13世纪人们才遇到视力问题。视力问题每个时代都有,而在此之前的千年时间里,世界各地患有视力问题的人都在做着不同的尝试。现在考古发现的最早近视镜片出土于北伊拉克地区,是新亚述时期的产物,距今有近年的历史。然而它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眼镜片,而是仅能简单起到微弱放大作用的一片打磨过的圆片状水晶。

新亚述时期水晶镜片

而在这之后,史料记载公元1世纪的时候,被后世称为“嗜血的尼禄”的罗马皇帝尼禄曾佩戴着用祖母绿打磨过的镜片观看了一场决斗表演。我们现在无法去考证这时的祖母绿镜片放大效果如何,但尼禄皇帝应该是戴彩色镜片的第一人。这之后,意大利天文学家托勒密曾描述过一种凸透镜可以帮助阅读。年,由穆斯林学者Alhazen(-)所编写的一本著作,名为《光学之书》,介绍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内容,该书的拉丁文翻译版本对于日后眼镜的研发有着极大的帮助。

“阅读石”效果示意图

这本书的诞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一轮新的“眼镜革命”,这就是风靡欧洲的“阅读石”的诞生。13世纪以前,用“阅读石”帮助阅读相当流行,这种“阅读石”通常是水晶或玻璃制成,也有一部分是绿柱石(祖母绿、海蓝宝等)。“阅读石”大多是近似半球形的镜片,也就是简单的凸透镜原理。它被放置在文本的上部,用以放大所阅读的文字,让近视眼或老花眼可以更容易地阅读文字。

RogerBacon手稿

这之后,眼镜的样式向着近现代发展。年,RogerBacon画出了历史上第一张对于放大镜原理的科学图解;年-年,意大利产的第一幅可戴式眼镜;年,TommasodaModena的画作成为历史上第一张有戴着眼镜的人出现的绘画作品。但直到此时,镜片还都是凸透镜。直到16世纪早期,为了能让近视的教皇十世看得清楚,才发明了真正的凹透镜,这是真正现代眼镜的雏形。

TommasodaModena年所绘

这是历史上第一张有戴着眼镜的人出现的绘画作品

说到此处,会有人有疑问:中国古代那么多爱读书的才子,有视力问题的人肯定也很多啊,他们怎么办?乾隆是否一直戴的都是西方进贡的西洋眼镜?等等。别急,我们下面慢慢说眼镜在中国的进化过程。首先,把古代中国的近视情况简单做一个归纳,方便大家理解近视在古代中国的影响:

1·古时候大部分人不认字,也没多少人读得起书。一般只有家庭条件好或有地位的人才读得起书,这就决定了古代不存在形成近视眼的大环境,患近视的风险和概率都很低;

2·古人书写用的毛笔比较长,眼睛距字的距离较远,写的字也相对大些,客观上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古人读的是私塾,没有现在的黑板,不会产生看黑板困难,一般有一点近视也就不用想办法戴眼镜;

4·古人的生活节奏慢,交通以骑马与步行为主,不用担心交通安全,所以患近视的危害就小;

5·古人行路、骑马不戴眼镜,对眼睛都有预防近视作用,所以古人的近视非常之少,危害也很小,与其他疾病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

6·古代更没有毁眼的电子设备......

清宫旧藏溥仪的金丝眼镜

这下许多人也许就明白了,古代读书人多吗?看似挺多,但他们仅是人口基数中少之又少的一部分,所以古代“有机会”近视的人本来就很少,更多的人想近视也没这个条件。那古代的眼镜多少钱一副?再远的我们无从考证,清代《阅世编》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眼镜的价格:

“眼镜,余幼时偶见高年者用之,亦不知其价,后闻制自西洋者最佳,每副值银四、五两,以玻璃为质,象皮为干,非大有力者不能致也”。

武汉出土清代西洋眼镜

《阅世编》成书大约在康熙年间,当时的“银四、五两”大概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根据康熙年间的翰林院编修查慎行的《南斋日记》:“付轿夫七月工食文银四两”。这里所说的轿子需要四个人抬,4个人分四两,一个人每月的工资只有一两银子。另据记载,康熙年代苏州织造衙门里的一个熟练织工的月工资是一两四钱银子。所以当时普通人的工资普遍在一两上下,“银四、五两”的眼镜实则是一个小户人家小半年的开支,也真是一笔“巨款”了。

清代的眼镜价格已经让很多人望尘莫及了,再早的年代一定更甚。那中国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眼镜?真的就落后西方很多年吗?其实并非如此,据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辞文字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武丁(公元前年—前年)时期,就有关于眼病的记载,如“贞王弗疾目”、“大目不丧明”等等。所以古人很早就在和包括近视之类的视力问题做着斗争。

刘荆墓出土嵌水晶金圈南京博物院藏

年,考古发掘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镇汉墓群,汉墓的墓主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九子——广陵王刘荆。古墓里除了常规的陪葬器物之外,还出土了一件特殊的圆柱形金器——“嵌水晶金圈”。该镜直径1.3厘米,嵌水晶直径1.1厘米,边厚0.2厘米,中间厚0.3厘米。

嵌水晶金圈做工小巧精美,水晶纯度极高,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的水晶部分,经过打磨制成凸透镜,用这件嵌水晶金圈如同单片的近视镜或老花镜,看书的时候,文字可放大五倍,被考古界誉为“史上最古老的眼镜”(上文那件有微弱放大效果的新亚述时期水晶片,现在来看更像是一个取火工具,但至今学术界无定论,大家可自行理解判断)。

南京北郊郭家山东晋墓出土水晶凸镜片

这枚单片镜出现在这里,说明这是刘荆生前爱用的镜片,他很可能患有老花眼即近物看不清。查阅史料很容易得知,刘荆死于东汉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67年,据此判断,“嵌水晶金圈”的制作时间下限应该就是公元67年左右。年前后,南京北郊郭家山东晋墓出土了一枚水晶凸镜片,该镜片能将物体放大三至四倍,成像均匀,形状不变。

五枚凸透镜平、剖面图

此外,在安徽亳县曹操宗族墓中也曾出土过五件制作精致的玻璃(注意,不是水晶)凸透镜,最大的一件径2.4、中心部分厚0.6厘米,其中两件镜成像效果均匀,可用于映物放大,其余三件有取火之用。玻璃在汉晋三国时期,乃是宝物,并非一般人用得起。西汉《盐铁论》中有记,“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中国固然有自己的铅钡玻璃,但当时仍需要大量的硅钙玻璃,而它们则大多来自西方。

之后,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曾于隋大业元年(公元年)主持编写了《诸病源候论》,论述了“目不能远视”,即近视眼疾及治疗方法,为校正视力在医学理论上做出了贡献。进入唐代,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经济、文化、艺术、佛教等空前发展,医学、光学等科技亦日趋成熟,大量印刷版书籍、经文的出现,为眼镜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明代玳瑁眼镜

经过一千多年单片镜的使用,到南宋时期,出现了双片眼镜。双片眼镜经历了从双片拱梁联结到梁框联结,从手执式到线绳挂耳式。马可·波罗就曾在游记中记载,他于年到北京时看到当时中国老人看小字时戴着眼镜。虽然马可·波罗到底来没来过中国还没有定论,但他身边肯定有来过中国的朋友,而这时,真的有更多的中国人开始戴眼镜了。

当时的眼镜称作“叆叇(àidài)”,宋朝赵希鹄所撰《洞天清录》记:“老人不辨细书,用叆叇掩目则明”。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曾提到“满洲加出叆叇”,明朝张自烈《正字通》说“叆叇即眼镜”。明张靖《方州杂录》说:“所得宣庙赐物,如钱大者,形云母,而质甚薄,以金镶轮,纽之合则为一,歧则为二,老人目皆不辨细书,张此物于双目,字大加倍”。

明代《上元灯彩图》局部

当时眼镜的制作材料类似云母石和硝子,硝子是一种矿石烧制的假水晶。明朝学者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解释说:“假水晶用药烧成者,色暗青,有气眼,或有黄青色者,亦有白者,洁白明莹,谓之硝子。”日本人一直把玻璃称作“硝子”。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时戴眼镜的现象已经较之前更加普遍,但这时的眼镜更多的则是老花镜。

而在明代,已经有明确记载了西方眼镜的传入。明代传入中国的眼镜分为早期的西域传入和万历以后的南洋传入。早期西域传入的眼镜多不带腿为老花镜,万历后传入了西洋眼镜,有了近视镜、平光镜等。明代俞汝揖在《礼部志稿》中称:“赛玛尔堪(即撒马尔罕,在今乌兹别克),古输宾国……嘉靖二年后定五年一贡,贡物……眼镜、羚羊角……”。

明代《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

万历以后,西洋眼镜传入中国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明清时期中国商人在南洋的贸易活动中,购买并带回国内;二是西方传教士朝勤中国皇帝时进贡了一定数量的眼镜和制镜所需玻璃镜片。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明代《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在闹市看“杂耍把戏”的观众里面,有两位戴眼睛的老者。他的眼镜与当时欧洲的夹鼻镜的戴法一样,不用时,则将两枚镜片折叠,装在眼镜盒里。

《苏州市景商业图册》局部

到了明末清初,著名光学专家孙云球研制了“随目对镜”的验光方法,根据近视、老花程度验光制镜自此开始。这时,眼镜除了靠进口以外,国产化的眼镜已经比较普遍,价格也平民化许多。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册《苏州市景商业图册》,描绘明末清初时的苏州街景,其中一幅绘制一家名为“益美斋精制水晶眼镜店”,里面有一人在试镜,显得十分得意。

《苏州市景商业图册》局部

另一幅画中也出现了一位戴眼镜的长须老者。从这两幅眼镜的造型和佩戴方式来看,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的眼镜相似,而从地理位置上,南京与苏州很近,说明二者年代应该相去不远。至清康熙年间,眼镜已渐普及。

当然,关于古代眼镜,大多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清宫戏里雍正皇帝戴眼镜的形象。的确,勤政一生的雍正每天批阅大量奏折,是一个高度近视患者。他不仅自己佩戴,还偶尔赏赐近臣几副,如雍正在云贵总督高其倬请安折上的批谕中说:“赐你眼镜两个,不知可对眼否?”。除此之外,他自己还是眼镜的“收藏达人”,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整整多达35副,而且材质各不相同,包括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等等。

清毕沅墓出土眼镜

乾隆五十六年(年),在正大大光明殿大考翰林,诗“以眼镜为题,限他字五言八韵”。“参加考试者九十六人,成绩不入等的仅侍讲学士集兰一人,着革职”。可见多数翰林已能就眼镜敷衍成篇。江苏吴县祥里村清的毕沅墓出土的眼镜,是乾隆年间的产品。它的镜架为黑漆木框,已装有供系结用的丝绦。而且这副眼镜是水晶镜片,是我国自行制造的。

15世纪的欧洲眼镜,与毕沅墓出土的眼镜十分类似

“近世进士尽是近视”。可以看出,近视不仅困扰着当代的许多人,古人也是如此,甚至连帝王也难逃其扰。古代照明条件不好,看书确实是费眼睛,大多才高八斗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视力问题,比如,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纪晓岚等著名的大学者都是近视眼。这其中,近视最严重的应该是欧阳修。南宋叶梦得在《石林燕话》中记载:“欧阳修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欧阳修因为近视太严重已经不自己看书了,早早走进了“听书”的行列。这时再读他的那句“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是否多了一种别样的意趣?

19世纪初法国皇室所用剪刀形眼镜

面对视力问题,除了戴眼镜,古人还有什么办法?因在当时近视、远视以及花眼也被认为是眼疾的一种,也就按照普通中医的方式一并治疗了。常用的有决明子泡水喝,以及青皮水洗眼。比较激进一点的采用针灸治疗,宋代窦汉卿的《针灸标幽赋》将“光明”作为攒竹穴的别名,记载了它治疗眼疾的功用。流传到现在就是一套豪华版眼保健操。

最后给大家附上清代邓苑编写的《一草亭目科全书》,其中治疗缓解近视、远视药方各一:

1、地芝丸:治目能远视不能近视,渐至近亦昏蒙。

生地黄(焙干,四两)天门冬(去心,四两)枳壳(二两,炒)甘菊花(二两);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茶清送下百丸。

按∶阴虚不能近视,此方补阴药也,故主之。

2、定志丸:治目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白茯苓(三两)人参(三两)远志肉(二两)石菖蒲(二两)

上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七丸至二三十丸,温米汤下,食后服,日三服。

按∶阳乏不能远视,此方补阳药也,故主之。但此症年老宜之,空心当服还少丹及补肾阳之药。

中药虽好,但服用还请谨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jshl/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