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近视了吗

01

近视怎么发生的,它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

正常情况下,婴幼儿的屈光状态大部分都处于远视的状态。随着生长发育,逐渐趋于正视,该过程被称为“正视化”。然而,部分孩子的眼睛从远视发育到正视后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生长”。

第一:眼睛从正视变成了近视

由于近距离用眼时间长、负荷重,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晶状体不能放松,调节失衡。睫状肌的调节就像“弹簧”,如果用眼过度使睫状肌这个“弹簧”绷得太紧,使其一直处于高度紧张和持续的收缩状态,“弹簧”的弹性就会变差,看远的时候也无法放松。长期如此,正视“生长”成近视。

第二:近视度数加深变为高度近视

如果真性近视后,各种使眼睛疲劳的因素得不到缓解,睫状肌持续收缩痉挛造成调节滞后,形成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这种离焦状态被认为是促使近视度数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使孩子眼轴长度持续增长,近视度数增高,成为高度近视。

第三:从高度近视发展为病理性近视

如果是轴性近视,眼轴的延长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随着眼轴的不断伸长,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变薄,出现各种眼底并发症,则成为病理性近视。可表现为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裂孔、视网膜下出血、视网膜变性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疾病,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性的视力损害。

02

高中期间,多长时间做一次视力检查合适?

建议每6~12个月检查一次视力,戴眼镜的孩子大约每12个月进行一次散瞳验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压力增加,开始大量的近距离阅读学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因此是近视发生发展的“重灾区”。

03

如何判断是真的近视了还是“假性近视”?

医院进行睫状肌麻痹后的验光,即“散瞳验光”。通过比较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前后的屈光度数,可以判断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如用药前屈光度数符合近视的判定标准,用药后近视消失,成为正视或远视,则为“假性近视”;如用药后近视屈光度数不变或度数降低小于0.50D(50度),则为真性近视。还有一种情况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即用药后近视屈光度有所降低(降低50度或更多),但仍有残留的近视,则为混合性近视,即“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共同存在,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04

很多人常有疑问:自己的近视到底属于什么程度、属于哪种类型呢?

下面就介绍一下近视的分类方法,根据近视度数分类:

低度近视:近视度数小于度(即-3.00D)

中度近视:近视度数为度~度(即-3.00D~-6.00D)

高度近视:近视度数大于度(即-6.00D)

05

一旦确诊为近视,还能不能恢复?

一听到孩子近视,很多家长会非常着急,看到市场上现出五花八门可以治疗近视的产品,便“乱投医”,甚至求偏方。但从近视的原理来说,目前,如果已经确诊了近视,那么近视是不可逆的!大多数孩子轴性近视,即以眼轴增长特点的近视。就像个子长高不会变矮,眼轴变长了也不会缩短。因此,由于眼轴增长引起的轴性近视一旦发生,近便不可能被治愈,了解了这些知识,也就拥有了“火眼睛”,治愈近视的虚假宣传不攻自破。

06

学习和生活中,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视力、延缓近视进展?

上学期间学习负担重,看书、写作业时间长,眼睛很容易疲劳。这种情况如果长期不改善,会影响视力,最终很可能会发生近视或近视度数加深的情况。因此,出现眼疲劳的现象时,应及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ingx.com/jsss/8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