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了怎么办
延缓近视发展的办法有哪些
家长们好
欢迎来到近视防控之旅
请闭上眼睛,系好安全带
准备,出发
旅程一览
1
户外运动
儿童青少年应保证每天进行2小时以上白天户外活动
2
光学矫正
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OK镜、RGP、多焦点接触镜)
3
药物干预
0.01%阿托品滴眼液
近视防控方法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升至70.6%#成为了新闻热点,近视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日益严峻。
据相关报道统计,与年下半年相比,年1—7月的近视发病率出现了显著增加。疫情期间的大量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上网课,和严重缺乏户外活动,都给孩子过早的出现近视埋下了隐患。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受到传播度较高的谣言影响,相信了所谓的“民间治疗近视偏方”“近视是能够治愈的”,“戴眼镜会导致眼睛变形”,“散瞳对孩子眼睛不好”,“戴上眼镜会让度数越来越深”,“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可以治愈近视”等等,高枕无忧的用眼,或者延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矫正时机,造成了近视度数迅猛增长。
近视的形成原因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比如父母均为近视,那么孩子的近视发病率可能要高于普通人。
当然,环境因素也是导致我国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诱因之一,很多孩子明显缺乏有效的户外活动、长期大量的近距离用眼、长时间在昏暗环境下用眼、长期接触电子产品等等,这些不良的用眼习惯都会导致眼内的睫状肌痉挛,出现视疲劳,最终过早的形成近视。
目前,我们对于近视的科学安全防控手段还是非常有限的,主要是通过:框架眼镜、药物干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接触镜(OK镜、RGP、多焦点接触镜)这几类进行人为干预。
普通框架眼镜
普通框架眼镜是一种传统且当前社会主流的近视眼镜,主要作用是矫正视力,它具有价格实惠、安全方便的优势。
但其近视防控的效果不如OK镜、近视离焦眼镜这是因为框架眼镜在镜片的设计原理上采用“远视性离焦原理”,镜片中心的光学区成像设计是在平面上完成的,但人体实际上视网膜是曲面的,这样就会造成镜片中央部分成像正好在视网膜上,而周边成像却在视网膜之后,这就是“远视性离焦”。
而眼球为了适应外部光线,使周围物象准确聚焦到视网膜之上,这会促使眼球向后方成像处生长,导致眼轴增长,从而继续加深近视。
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也称“OK镜”,起源于美国,历经50年的发展,己在全球34个国家得到应用,佩戴角膜塑形镜是目前国际上公认能延缓青少年近视加深的方法。
角膜塑形镜是晚上配戴,通过眼睑压力和泪液张力,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弧度,将角膜塑造成一个镜片的形状,达到暂时降低屈光度数,提高裸眼视力的目的。
相较普通框架眼镜,它在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效果要好很多,特别是针对度数较低的近视,佩戴角膜塑形镜是很不错的方式,可以预防和缓解近视增长的速度和幅度。因此,OK镜非常适合近视度数增长快、以及白天不愿戴眼镜的青少年。
多焦点接触软镜
目前认为近视的进展是周边远视性离焦造成的,通过矫正周边离焦可以控制近视的进展,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验证了这一点。
但是角膜塑形镜是通过对角膜塑形来实现离焦环,这就对度数有了限制。因为过高的度数塑形难度大,而且安全性也就降低了。这就造成了角膜塑形镜的局限性。
为了填补这个空档,就有了周边离焦软镜。周边离焦软镜是把离焦量直接设计到镜片中,而不是塑形达到。所以,就不再局限于度数的问题了。适应的群体就更广了(近视可以做到度,散光以内)。
近视离焦眼镜
近视离焦眼镜,采用周边离焦技术,改变了传统近视眼镜的光学原理,是目前较为新潮的青少年近视防控手段。
与普通镜框眼镜“远视性离焦”原理不同,近视离焦眼镜采用“周边离焦原理”,配戴近视离焦眼镜后,中心部位的物像投射在视网膜上,而周边部位的物像投射在视网膜前方,干预并抑制眼轴拉长趋势,阻止眼轴增长,使近视度数趋于稳定。
当然,除了以上办法,最主要的还是注意平时用眼习惯,多户外活动,保持每天累计2小时、每周14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让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20%以上。
这主要因为太阳光的光照强度比室内光照强度高数百倍,光照越强,多巴胺释放量越多,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高强度光照可使瞳孔缩小、景深增加,模糊减少,也能起到抑制近视的作用。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少儿近视防控项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